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探讨
刘威
河南龙之源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施工领域,深入探讨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要点。通过分析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体系完善、人员管理、施工过程把控、信息化应用等多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施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效率;优化措施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攀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作为保障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确保工期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效的技术管理不仅能够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合理运用先进施工技术,还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浪费,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工作效率的提升。深入研究如何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1 技术管理是工作效率的保障
技术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贯穿于方案设计、工艺确定到技术落实的全过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的技术监管: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方案,不仅能优化作业流程,还能有效压缩无效工序和缩短工期;严格筛选施工工艺既能保障工程质量,又可预防因质量缺陷造成的重复作业,为提升施工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以测量放线环节为例,精准的技术把控能确保建筑物定位和尺寸零误差,从源头上杜绝施工偏差引发的整改问题,显著节约时间与人力投入。
1.2 工作效率反映技术管理水平
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体工作效率的优劣。科学的技术管理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材料调度、设备运用与技术实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可显著提升施工效能。具体而言,当施工技术管理能科学规划人员分工、精准把控材料进场节点、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并保障技术方案有效落地时,工程进度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实践表明,施工过程中若反复出现技术卡点悬而未决、作业人员待工闲置、建材供应脱节等问题,往往导致施工效率的显著下降,这本质上暴露出现场技术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缺陷。
2.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管理体系缺陷
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上存在不足,标准制定与项目实际脱节,施工技术指标不明确,技术交底流于形式,关键技术参数未能有效传达至作业层,导致质量管控漏洞。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技术争议时推诿扯皮,影响工程进度。
2.2 技术管理意识薄弱
施工管理领域存在三方面问题:管理层对技术管理价值认知偏差,忽视技术标准与品质管控的联动效应;现场作业人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对创新工艺适应性差,采用粗放型施工模式;技术团队能力断层,缺乏前沿技术视野和现场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工况。
2.3 施工技术管理不充分
施工准备阶段技术交底疏漏,工程地质勘察和环境评估不充分,施工组织设计未结合现场实际。实施阶段质量管控体系失效,工序偏差难以识别和修正。混凝土浇筑作业中配比控制不当、流程不规范、监管缺位,易引发质量缺陷。技术变更管理未规范,工序衔接紊乱,影响进度和质量。
2.4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程度有限,传统人工记录管理导致技术资料归档、存储、检索效能不足。进度管控、质量监督、安全预警等核心业务模块缺乏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手段,难以发现隐患和制定解决方案。工程项目进度追踪缺乏专业管理系统,缺乏工期偏差风险预判和资源配置优化方案。
3.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
3.1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构建并完善技术管理体系框架。在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基础上,结合项目特征编制针对性技术规程手册,着重强化过程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完善技术交底、复核及档案管理等核心制度,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重构技术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岗位责任清单明晰权责边界,建立工程例会与联合审签制度提升跨部门协同效能。具体实施时可构建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机制,设立跨部门协调小组进行专项突破,实现技术管理全流程制度化管控。
3.2 加强人员技术管理
应着重提升项目管理人员对技术管理重要性的认知,通过专题讲座与案例分享等形式深化其对技术管理核心价值的理解。建议建立分级分类的常态化培训机制,结合现场演示与模拟操作等方式,帮助作业人员熟练运用新型施工工法和先进技术装备。建议实施'双轮驱动'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完善技术岗位薪酬体系与晋升通道,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可持续的人才梯队。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并配套成果转化机制,对取得显著技术突破的团队实施股权激励等长效奖励措施,形成良性创新生态。
3.3 强化施工过程技术管理
在正式施工前必须扎实做好技术准备基础工作,需组织专业团队对作业现场开展多维度勘察,系统收集包括地层特性、地下水动态及周边管网布局等关键数据,据此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实施阶段应构建三级质量监管体系,由监理单位牵头对模板支设、钢筋绑扎等隐蔽工程实施旁站监督,特别要运用智能监测仪器对混凝土坍落度、钢结构焊缝质量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抽检。以某深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引入三维地质雷达扫描技术,成功规避了地下溶洞风险。针对可能发生的设计变更,项目指挥部建立了分级论证机制,要求变更申请方必须提供力学验算报告和施工模拟数据,经专家组联席评审后方可调整施工参数。
3.4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领域,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技术的深度整合应用。具体实施层面,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开展三维施工模拟,在前期阶段识别潜在技术风险并完善作业方案。基于智能化项目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管控及安全监测的全过程数据采集与动态分析,为施工决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建议构建集成化技术管理数字平台,通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实现技术规范、施工图纸等核心资料的云端存储与权限共享。在此基础上,施工现场人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时调阅最新技术标准并提交过程记录,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可显著提升技术协同效率。
结论
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效能和作业效率对建筑企业长效发展至关重要。实施上,应构建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确立施工标准和规范制度,保障技术应用;结合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提升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完善技术交底和全过程质量监督,建立快速技术变更响应机制;利用BIM和物联网等数字化平台,构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智能分析。企业需深化技术管理创新,建立PDCA循环改进机制,优化管理模式。面对技术迭代,企业应布局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确保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战略主动。
参考文献:
[1]齐怀远.建筑施工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的优化措施[J].居业, 2024(1).DOI:10.3969/j.issn.2095-4085.2024.01.050.
[2]孟庆明.基于BIM技术在土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标准化, 2024(004):000.DOI:10.3969/j.issn.1007-1350.2024.0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