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保护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王自愿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000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保护现状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代,至宋代逐渐成熟并广泛流行。其最初形态为门神画,主要用于驱邪避灾、祈福迎祥。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工商业繁荣,节庆文化兴盛,门神画需求大增,雕版印刷技术逐步应用于年画生产,显著提升效率,推动年画走向商品化和大众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即对当时年画市场有所记载。明清两代,朱仙镇木版年画迎来鼎盛时期,作坊数量超过三百家,作品远销周边地区,成为中原年俗文化的重要代表。晚清以来,因交通方式变革、经济重心南移及自然灾害频发,朱仙镇商业活力下降,年画行业随之衰落。至民国时期,仅存四十余家店铺勉强维持。新中国成立后,因社会风俗变革,传统年画一度被视为迷信产物,大量古版损毁,传承几乎中断。
改革开放后,朱仙镇木版年画迎来转机。1986 年,“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成立,开启系统性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政府与学界联手对传统画版进行挖掘、修复,并重新恢复以矿物、植物为原料的传统印制技艺。2006 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现状
当前,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开展传统画版整理与技艺恢复工作,已修复年画版三百余套,新刻版近两千块,并完整记录相关工艺;其二,通过师徒制培训、公益讲座和进校园活动扩大传承队伍,提高社会认知度;其三,建设年画博物馆、专题展厅和文化街区,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体验,增强公众沉浸感和参与感;其四,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如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起“非遗过大年”等专题活动,提升影响力和可见度。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困境
(一)人才断层严重,技艺传承面临危机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繁杂,涵盖绘稿、刻版、印刷、配色等多道工序,要求艺人兼具美术功底、雕刻技巧与耐心细致的手工操作。传统传承以家族相传或师徒授受为主,培养周期长、经济回报低,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此外,“口传心授”模式容易导致关键技艺流失,师傅在传授过程中往往有所保留,加之缺乏系统记录与规范教材,进一步加剧了传承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许多传承人迫于生计压力转行谋生,致使人才队伍萎缩,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二)题材内容传统,与现代审美存在隔阂
朱仙镇年画长期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主题多围绕祈福、吉祥、伦理教化等内容展开,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尽管历史上年画不断吸收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但当前作品仍以传统意象如门神、财神、吉祥图案为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势的作品较为匮乏。随着主流观众群体年轻化、城市化,传统年画的内容叙事与视觉语言难以引发共鸣,导致其在现代文化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三)产品形态单一,市场适应性不足
传统年画长期依存于特定民俗语境与建筑形态,如四合院门庭、木窗棂等,而当代居住空间和年节习俗已发生显著变化,使其应用场景不断缩减。另一方面,机器印刷年画成本低、样式多、价格实惠,严重冲击手工木版年画的市场生存空间。不少从业者仍坚持传统生产模式,缺乏现代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与市场定位意识,导致产品结构单一、衍生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当代消费需求。
(四)传播渠道传统,新媒体融合程度低
在传播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仍偏重线下展览、节庆展销、传统媒体报道等方式,与数字化、移动化的传播趋势存在明显脱节。虽有部分机构尝试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普遍存在内容更新迟缓、互动性不足、原创能力薄弱等问题,未能形成有效传播矩阵。同时,其在品牌塑造、IP 开发、文旅融合等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潜力,传播效能亟待提升。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完善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传承人认定与激励机制。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扩大传承人队伍规模,提高传承人待遇保障。建立传承绩效评估体系,对传承工作成效显著的个人和机构给予奖励和支持。同时,鼓励传承人参与现代设计、市场营销等培训,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与年画作坊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技艺研究和创新实践。鼓励艺术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将传统年画技艺纳入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兼具传统功底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探索" 现代学徒制 " 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等方式,为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提供更多途径。
(二)解构传统元素,创新年画内容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审美理念和民俗文化,为内容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注重保护年画的核心技艺和艺术特色,确保创新不失传统本色。
拓展题材表现领域。在保持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特征、贴近现代生活的作品。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当代价值观等元素,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作品。例如,创作表现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新式年画。
(三)拓展产品形式, 开发文创产品
完善产品体系结构。在保持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年画衍生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消费需求,开发包括家居装饰、办公文具、服装配饰、礼品纪念品等多个产品系列,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
推动 IP 化运营开发。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元素和形象特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 IP。通过 IP 授权、联名合作等方式,拓展年画文化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例如,与知名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特色文创商品。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年画产业与旅游、教育、影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年画文化的应用场景。可以在旅游景区设立年画体验馆,开发年画主题旅游线路;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研学课程;与影视公司合作制作相关纪录片或动画作品。
(四)创新传播方式, 提升传播效能
打造数字交流平台。在网络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数字转化和云端存储已成为记录和维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键手段。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涵盖了众多主题且内涵深远,其制作过程,包括雕刻版面、调配色彩、印刷过程和晾干等步骤,均展示了其独到的制作艺术。通过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支持,能够将这些木版年画的相关资料,如图像、描述、声音和动态影像等,进行归档,创建一个资料库,进而将无形的“年画技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生动地保存下来,以促进资源的在线交流与共享。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播活动。同时,保持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合作,扩大传播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张坤雅 . 传承人视角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困境与未来发展 [N]. 大河美术报 ,2024-08-16(012).
[2] 王莉娜 , 李曙光 .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