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策略分析
丛佳
长春净月区华岳学校 130000
新时代美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作为基础性的内容,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之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审美意识。
一、从生活取材激发创意灵感,注重主体性表达
从生活取材激发创意灵感,注重主体性表达的教学策略着重把学生生活经验跟艺术创作密切相连,引导孩子们凭借敏锐目光,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感特征 [1]。从生活取材激发创意灵感并注重主体性表达的教学,教师需善于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民俗活动、节日庆典之类的素材,以激发他们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里,对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情感积累要重视,同时通过多角度引导拓展其艺术视野,达成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萌生出创作欲望,培养独特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能力。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民俗的艺趣》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请学生收集家中或者社区里的民间工艺品,比如剪纸、布艺、泥塑等,并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借由让学生讲述这些物品背后故事和制作过程,唤起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民间艺术品的造型特点、色彩搭配及装饰纹样,鼓励他们依照自己的理解与喜好,挑选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学生可以把传统纹样跟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独特装饰图案;或者用简单材料模仿民间艺人制作技法,创作具备个人特色的作品。这种源自生活且充满创意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和表现的热情。
二、多元材料探索与综合运用,培养动手能力
多元材料探索与综合运用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材料局限,于丰富多样的创作媒介里感受艺术表现的无限可能。通过对纸张、布料、植物、泥土等自然材料,以及废旧报刊、包装盒、塑料瓶等再生材料的创意运用,学生不但能体验不同质地的视觉与触觉特性,还能在材料选择与组合中培养环保意识。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类材料的混搭与重组,让学生在亲身实践里掌握不同材料的加工技法与艺术效果。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 班级宣传员》教学为例,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利用彩纸、卡纸、布料、纽扣等多种材料,制作独具特色的班级宣传栏。学生可把废旧报纸揉搓成立体装饰,用不同纹理布料拼贴出有趣图案,或者用瓦楞纸制作凹凸有致的边框造型。在材料选择与搭配中,学生既锻炼了手工制作能力,又培养了空间布局感和设计思维。通过这种多元材料的探索式学习,学生不但获得丰富艺术体验,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今后艺术创作奠定扎实基础。
三、引导观察与体验造型规律,突出形式美感
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造型规律,突出形式美感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2]。教师借助循序渐进的指导这一方式,助力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其能够对物体的整体与局部、比例与结构、形态与空间等造型要素加以感知。在教学进程里,学生需凭借观察、比较、分析等手段,逐渐发现并理解造型里的形式美规律。通过对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形态特征观察的引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感受力得以培养,从而能够精准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与造型美感。教师还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引领其从不同角度对物体展开观察,以理解物体的立体结构和空间关系。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 1 课:植物写生》教学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挑选不同形态的植物进行写生观察。先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整体形态进行观察,去感受植物的生长特点;接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枝干、叶片等局部结构,体悟其生长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植物,领会植物的空间形态。在观察期间,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的茎干生长方式是怎样的?叶片的形状具备什么特点?不同角度观察时植物的形态出现了哪些变化?经由这样的观察与体验,学生不但能够准确把握植物的造型特征,还可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律动之美,进而在绘画创作中更出色地表现植物的形式美感。
四、鼓励创新实验与个性发挥,强调过程体验
鼓励创新实验与个性发挥,关键在于对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促使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定式,激发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3]。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与情感体验,而非仅仅追求作品的完美性。学生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改进,皆是宝贵的学习经历,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艺术认知。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2 课:汉字的联想》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汉字的基本结构着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对汉字进行变形重组,赋予其新的艺术形态。像有的学生把“马”字变成了奔跑的骏马剪影,有的将“雨”字设计成一幅诗意的雨景图案,还有学生把“山”字化作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汉字艺术之美的理解,还收获了创作的喜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作时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探索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在于最终呈现的作品有多惊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建立艺术自信,形成独特的审美品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借由创新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对其造型能力与审美素养加以培养,不仅能够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更能够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从而助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嗣珍 . 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J]. 教育界 ,2024,(36):71-73.
[2] 解力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有效性研究[J]. 求知导刊 ,2024,(27):140-142.
[3] 孙嘉骏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3,(26):91-93.
本文系长春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中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00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