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边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途径浅析

作者

彭定春

怒江州实验小学

摘要:边疆地区学生行为习惯普遍不好,家长素质普遍偏低且多数忙于工作,导致很多孩子心理、行为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基于此,本文分析边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途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

一、任务背景

(一)研究意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我校采用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的方式对三至六年级十个样本班(占班级总数的 26.3%)的 473 名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 25.2%进行了常态下的礼仪认识和行为表现的测试与调查。

本调查报告选取8 至 12岁的小学生进行调查,期望更好的找到这一年龄层孩子们礼仪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接下来进行专项的文明礼仪教育找准方向,为其他专项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目标

我们对学生礼仪认识和行为的测试与调查包括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方面的有关内容,从总体情況看,大多数学生懂得对人要热情有礼貌,举止文明,但认识与行动有脱节现象,缺乏稳定的礼仪行为习惯。本次调查是对边疆小学生文明礼仪及行为表现的一次实际调查,完成好此次调查报告,并为今后开展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

1、学生礼仪知识欠缺,礼仪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礼仪认知作基础,而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有 60%以上的学生缺乏礼仪知识,礼仪认识水平低,且体现出认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遵守礼仪行为就行了,出了校门或在家中可以不受此约束;还有部分学生完全不懂家庭礼仪,在家里对长辈横行无礼,极不尊重。更有部分学生言行极不一致,日常生活中常出言不逊、行为粗鲁,这些现象表明,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不能代替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开发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实践。这些年来,对学生礼仪教育抽象的要求较多,给子具体有力的指导较少,加之未从提高认识入手,学生往往只是模仿礼仪形式,因而礼仪行为缺乏足够的内驱力,难以形成习惯。

2、学生家庭礼仪行为,社会礼仪行为比学校礼仪行为差。从问卷分析,学校礼仪中有97.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进校离校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89%的学生知道在校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只有29.4%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有68.7%学生上课时,时而认真时而分心,升国旗时,有96%的人每次都敬队礼、唱国歌。在家庭礼仪中,家长经常讲脏话占5%,偶尔讲脏话的占 43%;学生经常讲脏话的占 2%,偶尔讲脏话的占 55%。在社会礼仪方面,受到别人帮助或关心时每次都说谢谢的占 79.5%,有冒犯他人之处时,每次都道歉的占 78.2%。

(二)原因

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以下现状的原因是:第一怒江地处边疆,文化底蕴薄羽,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这就给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再加上家长往往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孩子文明素养、良好礼仪 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都围绕孩子转,比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心理品质。第三家长不注重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第四通过问卷发现,我校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够高非但不能对孩子起表率作用,相反言行举止粗鲁,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致使有很多学生在校能注意礼仪行为,但一回到家中生活在父母的粗俗语言、鲁莽举止的环境中,无形地使学校教育作用随之抵消。第五,邻里关系淡漠、社会风气不良也是学生礼仪行为缺乏的原因。

三、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礼仪认识教育

学校是学生礼仪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道法课、班会队会课,向学生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养尺度的标尺,要通过礼仪教育懂得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1、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明确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延伸,家长的言行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落实家庭礼仪教育的目的。

2、以学校环境教育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治人的情操,规范人的举止,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是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文化教育阵地,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进行礼仪名言的宣传教育活动,表彰礼仪教育的典型事例,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

(二)让孩子参与一些具体活动,从而提高礼仪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我是小法官”“小小交通协管员”等,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接受教育,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小公民。

(三)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分段教育

礼仪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段强化训练,通过礼仪流动红旗评比,礼仪知识月月评等活动促使礼仪教育落在实处。

(四)抓典型,有针对性进行转化教育

礼仪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校应该要求各班根据学生礼仪表现情况,建立典型问题学生档案,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类,对其不同的礼仪行为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礼仪行为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开展教育措施,实施转化教育。在转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记载每位问题学生的转变情况,适时的表彰他们的点滴转变和进生,使这些问题学生的礼仪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