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李晓红 赵璟 白利静 庞超 赫玄惠

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机制和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22年8月,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总体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自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

1.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提高团队协作育人能力

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以思政课教师为协导,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教师团队还要与时俱进,学习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理念,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升团队协作育人能力。

专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育人和协同育人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深刻理解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体系化设计融入教学设计和实践,润物无声、浸润育人。思政课教师要协助和指导专业课教师完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设计、整合及实施等工作;参与到每门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思政点的挖掘、载体的选用、体系化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双导师”教师团队要定期教研,实施过程跟踪纠偏、完善教学环节,精诚合作、携手攻坚克难。

2.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根据专业课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思政课是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现了大学的鲜明底色和政治属性,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形态。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内在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共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由单一到虚实结合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多措并举,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育人场所已由课堂延伸到学生大赛、顶岗实习、社会服务、云端等在内的有形的实体课堂和无形的虚拟课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会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科普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反哺社会;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意识。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虚实结合的专业课堂教学,如:在智慧职教在线课程开发中,深挖课程思政点、梳理课程思政线,开设课程思政专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拓展云端学习空间。

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

顶层设计是协同育人有效开展的助推器。高职院校内部要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构建学院党委、教学系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为中心的多部门联动的良性互动机制,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培训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组织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协同育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内容和方法。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备课制度,共同研讨和挖掘思政元素,完善专业教学总目标。

2.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保障机制

学院层面搭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深度交流的平台,把共同教育者的交流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营造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氛围。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通过平台进行常态化的互动,增进共识,加强交流,在沟通和接触中促进合作,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协同育人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方法

课程思政需针对课程特点对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精、准、深”的挖掘,并选用适宜的方法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和自觉内化。

1.“画龙点睛式”强化专业课的思政点

各专业课程都富含德育因子,经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反复研讨、共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画龙点睛”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强化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Web图像处理》课程,按照“1个主线引领、多点无声融入”的原则,针对6个教学项目提炼24个思政点,各有侧重。在专业课学习抠图时,“画龙点睛”式引导学生致敬大国工匠的追求极致的精神,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2.“专题嵌入式”深挖专业课的思政线

“专题嵌入式”育人方法不打乱课程内容原有体系,以专题思政的形式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和能力塑造。教学设计应遵循“盐融于汤中”的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Web图像处理》课程,紧扣“图像处理+设计思维”核心能力,秉承“技术+艺术+思政”三融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项目载体映射提炼6个主题思政,即:项目前序—追求创新卓越、相册设计—培养工匠精神、海报制作—树立创意思维、地铁广告—弘扬职业操守等。

3.“元素化合式”实现专业课的思政面

专业课课程思政旨在于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元素融合起来,“元素化合式”育人方法提升了三点合一育人效果。即思政点与思政线横向交融、纵向贯通,共同实现课程思政“面”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Web图像处理》课程,围绕平面设计师岗位所需核心素养,挖掘提炼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6大思政主题(创新卓越、工匠精神、创意思维、职业操守、文化自信、规范意识)+24个思政点,“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发力,思政点与思政线融合、相同促进,共同实现课程的“面”目标,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地方特色思政点,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各院校、各专业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素养的要求,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提高团队协作育人能力;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由单一到虚实结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向华.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7):87-90.

[2]段红艳.“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路径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5):77-80.

项目来源:本论文是石家庄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47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红(1980年-),女,本科,硕士学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