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追光:儿童书籍交互设计的创新实践与教育价值研究
梁迎杏 张盼盼 李可欣 袁嘉欣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绘本“单向输出”的阅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数字原住民时代,儿童对互动性、沉浸感的阅读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特殊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面临感知障碍、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亟需适配其认知特点的包容性设计如何通过交互设计打破传统书籍的物理边界,构建“可触、可听、可视、可互动”的阅读生态,成为本研究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项目目标与价值定位
本项目以“让文化触手可及”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开发兼具教育性、趣味性与包容性的交互书籍:
1.知识融合目标:将交通安全等日常生活常识与曾侯乙编钟、首义名人等历史文化内容有机结合。
2.交互创新目标:突破纸质书籍的平面限制,通过物理结构创新、数字技术赋能、多模态体验,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
3.包容设计目标: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发“撕不烂”材质、高对比度色彩搭配、简化交互界面等适配性设计,确保阅读体验的公平性。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一)理论框架:交互设计的三重维度
1.物理交互维度: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通过立体折叠、触摸反馈等实体交互形式,增强儿童对知识的具象化理解。
2.数字交互维度:依托“多模态学习理论”,整合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AR 技术实现纸质书与数字内容的无缝衔接。
3.社会交互维度: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亲子共读任务、多人协作游戏等社交交互环节,促进儿童在互动中建构知识。
三、项目实施:交互设计的多元实践(一)物理交互:重构书籍的空间叙事
1.立体结构设计:从平面到立体的场景还原
《团团的交通安全旅程》采用“折叠式城市沙盘”结构,每一页展开后形成立体街道场景,儿童可通过滑动汽车模型、翻转红绿灯模块模拟交通规则。
《曾侯乙编钟历险记》设计了可拆卸的编钟模型,儿童可亲手组装钟架、悬挂钟体,在拼接过程中感知编钟的“一钟双音”构造,将抽象的音乐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物理体验。
2.材质创新:适配特殊儿童的包容性设计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触觉敏感特征,通过触坏性行为(撕书觉刺激增强认知记忆。经“范德堡之家”特殊学校实测,使用该材质书籍的儿童阅读时长提升 40% ,破、啃咬)减少 65% 。
(二)数字交互:构建跨媒介的知识网络
1.动态电子书:沉浸式叙事的数字延伸
开发适配手机和平板的动态电子书 APP,采用“场景交互式”设计:在《团团的交通安全旅程》中,儿童可通过滑动屏幕控制团团的行走路线,遇到交通标志时点击触发互动游戏。
2.AI 数字人与多语言适配
生成拟人化的 AI 阅读助手,支持语音唤醒、问题解答等功能。针对国际儿童群体,通过 AI 翻译技术实现中、英、法、日四种语言实时切换。
3.视频二维码:知识深度拓展的入口
每本书籍尾页设置专属二维码,扫码后进入“文化追光”视频库,包含文物纪录片、名人访谈、安全科普动画等内容。
(三)社会交互:促进阅读中的情感连接
特殊教育场景中的社交辅助:在“范德堡之家”开展的阅读工作坊中,通过分组协作完成立体书拼装、角色扮演交通安全场景等活动,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社交互动能力。
四、三本书籍的差异化交互设计实践(一)《团团的交通安全旅程》:生活场景中的互动启蒙.交互逻辑:以“冒险闯关”为主线,将交通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关触觉交互:书页中嵌入不同材质的路面纹理,儿童通过触摸辨别场景;
视觉交互:采用高饱和度色彩对比,适配特殊儿童的视觉感知特点;
行为交互:设计“交通手势模仿”摄像头功能(需配合 APP 使用),儿童做出正确手势即可解锁下一章节。
2.教育价值:通过“认知-实践-迁移”的闭环,将交通安全知识转(二)《曾侯乙编钟历险记》:历史文物的沉浸式解码
1.交互逻辑:从“观察-拆解-重构”三个维度设计探索路径
观察层:通过 AR 技术扫描书页,三维呈现编钟出土场景,点击钟体显示铸造工艺流程图;
拆解层:动态电子书支持“虚拟拆钟”,儿童可逐层分解编钟部件,了解“合范铸造”“调音打磨”等古代工艺;
重构层:物理书与数字内容联动,组装实体编钟模型后,扫码生成专属演奏视频,实现“亲手制作-亲自演奏-情感共鸣”的深度体验。
2.教育价值:打破历史文物的距离感,让儿童在互动中理解“文物即生活”的理念。
(三)《首义名人系列》:历史人物的对话式解读
1.交互逻辑:构建“人物档案+场景对话+时间轴拼图”的多维认知体系
人物档案:每位名人页面设置可翻转的“身份卡片”,正面为卡通形象,背面为生平关键词;
场景对话:AI 数字人模拟名人原声,儿童点击对话框触发历史事件问答(如“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时间轴拼图:书末附赠可拆卸的历史时间轴卡片,儿童通过拼接卡片梳理首义事件脉络,完成后扫码生成专属“历史小侦探”证书。
2.教育价值:将严肃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参与的对话体验,帮助儿童建立“历史人物=榜样伙伴”的认知。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化追光书籍交互设计”项目的实践,证明了交互设计在儿童文化教育中的多元价值:它不仅是阅读形式的创新,更是知识传递范式的变革。通过物理空间的立体化、数字资源的场景化、社交互动的游戏化,项目成功构建了“可触摸的历史”“可参与的常识”“可对话的文化”,为儿童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特别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包容性设计,让文化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儿童书籍交互设计有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普通与特殊的桥梁,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亦菲. 儿童认知发展与多模态学习[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 诺曼. 设计心理学[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3] 教育部.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 年)[Z]. 2021.
[4]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研究报告[R].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9.
[5] 黄鸣奋. 数字艺术学[M]. 北京: 学林出版社, 2016.
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附录
1. 项目团队成员梁迎杏 张盼盼 李可欣 袁嘉欣
2. 用户调研问卷与数据分析表

3.设计图

4. 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