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研究
刘胜
佳木斯职业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其创新与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本文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对策建议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南,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农村基层治理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承担着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农村基层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旨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活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即治理主体包括基层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二是参与性,即强调村民的广泛参与和自主管理;三是自治性,即村民通过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广袤的农村大地,农村基层治理在此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农村经济在政策的引导下持续稳步发展,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日益丰富,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取得这些显著成效的同时,农村基层治理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新挑战,显得力不从心。这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决策科学性不足、应急处理能力欠缺等方面,影响了治理效能的发挥。
村民参与度低也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村民对参与治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治理工作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和配合。这不仅削弱了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也制约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民主化进程。治理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短缺,使得一些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方法难以在农村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影响了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挑战制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
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力不足,难以将上级政策有效落实到基层;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三是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处理农村地区的各类矛盾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也制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村民参与度低
村民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其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治理效果。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村民参与度较低,主要表现为缺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主要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村民对基层治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治理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村民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村民难以通过有效渠道参与治理决策和管理。
(三)治理资源匮乏
农村基层治理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治理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治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人才短缺是制约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难以支撑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为基层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推动村民参与决策、管理、监督,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完善农村立法工作,制定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农村司法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司法服务水平,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通过法治手段解决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和纠纷,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乡村法治建设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广智慧村庄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矛盾调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基层治理,通过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可以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活力,提高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四)构建和谐美丽乡村,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营造和谐宜居的乡村环境。通过构建和谐美丽乡村,可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同时,推动绿色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对策建议
(一)构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这意味着要将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诉求,确保治理决策能够真正反映农民的利益和意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基层干部和村民普及现代治理理念。可以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升基层干部和村民对现代化治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现代治理的重要性和成功案例,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此外,我们还需要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向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我们要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加强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明确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职责和定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它们参与农村基层治理,为村民提供更多元化、更专业的服务。同时,还要加强村民的自治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力,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了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和社会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同时,要对治理不力、失职渎职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基层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基层干部素质
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定期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交流,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考核,确保他们切实履行好职责和义务。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与奖惩挂钩,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四)加强基层治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基层治理行为规范体系是提升治理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对基层治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推动基层治理行为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基层治理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治理行为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层治理行为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基层治理的情况和进展,提高他们对治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六、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及构建和谐美丽乡村等措施,可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向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理念、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基层治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以及完善基层治理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可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可,李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2021,30(11):59-62.
[2]欧致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探究一一以百色市为例[J].法制与经济,2021,30(10):6-12.
[3]惠友亮,曹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6):2.
[4]张雷,唐京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论析[J].农业经济,2020(7):3.
[5]马展颖.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6):6.
[6]彭小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定位与机制创新[J].新疆社科论坛,2021(4):9.
[7]马成东,张丽.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力量整合的治理模式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02):50-53.
[8]别文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8(4):3.[10]袁金辉,汤蕤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展望[J].2021(2019-3):133-138.
[9] 何玲玲.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