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王晴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陕西西安 710000

一、“教—学—评”一体化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学习成效为核心、以教学目标为轴心、以持续反馈为机制的教学设计范式,其本质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三者割裂、时序分离的线性模式,构建起目标引领、过程支持、评价驱动的有机整体。在这一理念中,“教”不再局限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指向有目的、有策略的教学引导;“学”强调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的主动参与与意义建构;“评”则超越传统的终结性判断,扩展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诊断、调节与激励工具[1]。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入、动态互促:教学设计内含评价标准,学习过程承载评价功能,评价结果反哺教学调整。该理念的深层逻辑在于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一致性。教学目标作为整个系统的“导航仪”,必须清晰、可测且与课程标准及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均需围绕目标展开,确保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支撑目标的达成;而评价则作为“检测仪”与“调节阀”,不仅用于检验学习成果,更在过程中为师生提供即时反馈,帮助识别认知偏差、调整学习策略、优化教学决策。这种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从“结果关注”转向“过程优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与育人质量[2]。

二、“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价值

(一)革新英语教学理念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向“素养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传统阅读教学往往聚焦于词汇识记、语法解析与表层信息提取,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导致教学活动碎片化、浅层化。“教—学—评一体化”则要求教师以整体性视角重构阅读教学,将语言学习置于语篇理解、文化比较与思维发展的多维框架之中。教学目标不再仅限于语言形式的掌握,而是拓展至语篇结构分析、作者意图推断、观点态度评价以及跨文化意识培养等高阶能力领域。这一理念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由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协作者。教学设计的重心从“如何讲清楚”转向“如何促进理解”与“如何激发思考”,强调通过问题链、任务群、情境创设等策略,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实现语言输入与思维输出的双向互动。评价标准也同步前移,融入教学设计之初,使教师在规划教学活动时即明确“学生应达到何种水平”“如何判断其达成度”,从而确保教学行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种理念的革新,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的综合性育人过程[3]。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评一体化”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评价多由教师主导,缺乏对学生个体认知过程的关注与反馈。“教—学—评一体化”则通过前置评价标准、设计参与式学习任务、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等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话语权。学生不再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与自我发展的积极建构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前测或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起点,据此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以学定教”。课堂中,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成果展示等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表达观点、解决问题。评价环节则广泛采用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反思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成果。这种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清晰识别自身优势与不足,也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与合作精神,真正实现了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

(三)体现评价多重价值

在“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评价的功能实现了从“筛选”向“发展”的深刻转型,其价值不再局限于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判断,而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发挥诊断、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多重作用。诊断性价值体现在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认知障碍与思维误区,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支持提供依据[14]。激励性价值则通过及时、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使其在持续改进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发展性价值则强调评价对学生长期学习能力的培育作用。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记录成长轨迹、开展阶段性反思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认知,形成自主监控与调节的能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拓展了其功能边界,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口头陈述、项目报告、思维可视化工具、数字化平台记录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与合作素养。这种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更贴近真实语言使用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路径,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与学习风格,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路径

(一)分析教材,明确主题,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逻辑起点与行动指南。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其深层主题意义与育人价值,结合课程标准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要求,制定具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目标设计应体现从信息获取到意义建构、从语言解码到思维表达的递进关系,并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需与后续的评价标准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教什么”“学什么”与“评什么”三者统一。目标应具体指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的核心概念、关键技能与思维方法,并通过行为动词清晰描述其外显表现。这种目标导向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评价工具的开发提供了明确依据,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5]。

(二)对接学情,优化过程,创新授课方法

教学过程的优化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与已有经验的精准把握之上。教师需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情信息,据此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深度思考,强调任务的真实性、挑战性与合作性。通过问题驱动、情境模拟、探究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整合语言知识、发展高阶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嵌入即时反馈机制,通过观察、提问、讨论记录等方式,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理解程度,并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支持策略。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见解、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在互动交流中实现认知的深化与重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多元实施,全面反馈,优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保障。教师需构建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评价网络,将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持续、动态的反馈闭环。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语言知识掌握、语篇理解能力、思维品质表现与学习策略运用等多个维度,评价方式则应多样化,兼顾书面与口头、个体与合作、定量与定性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的制定需清晰、具体、可操作,并在教学初期向学生公开,使其明确学习方向与努力目标。通过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透明度与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评价素养。评价结果的应用不仅用于评定等级,更应转化为促进学生改进的具体建议,帮助其识别优势、弥补不足、规划后续学习路径。这种嵌入式、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四)投放作业,延伸课堂,巩固学习成果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教—学—评一体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业设计应突破传统机械训练的局限,体现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既巩固课堂所学,又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拓展。基础性作业侧重语言知识的巩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性作业注重信息整合、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拓展性作业则强调跨学科融合、真实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表达。作业的批改与反馈应注重过程指导,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能力提升。同时,作业成果可作为后续教学的重要资源,用于课堂分享、深度讨论或进一步评价,形成“学习—反馈—再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精心设计的延伸性作业,有效拓展了学习时空,强化了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使阅读教学的效益得以持续延伸。

四、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结构化的改进路径。通过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实现教材分析、学情对接、过程优化与评价反馈的有机整合,构建起目标、教学与评价协同一致的闭环系统。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已成为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与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范小虎.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策略[J].求知导刊,2025,(2 1):74-76.DOI:10.14161/j.cnki.qzdk.2025.21.026.

[2]范春节.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5,41(13):178-181

[3]陈旭升.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5,(21):118-120.

[4]崔寒.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J].英语教师,2025,25(13):186-188+192.

[5]燕勤.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J].安徽教育科研,2025,(18):58-60.

作者简介:王晴,1993 年11 月,女,汉族,中学二级教师,现为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课题名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GH24Y0581,课题负责人:王晴。

2.2024-2025 学年校级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初中英语教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