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术创业意愿研究:学者视角下的因素与对策

作者

范麒睿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4

摘要:学术型企业家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的重要群体,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整合,系统探讨了学术型企业家概念内涵及其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术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人因素、创业相关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压力与工作不满构成推力,创业机会识别与预期收益形成拉力,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网络则通过强化行为控制影响决策。环境层面,高校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为学术创业提供了必要赋能。基于此,本文从个体、组织与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激发学者创业潜能、优化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学术型企业家;学术创业意愿;计划行为理论;推拉理论;科研成果转化

0引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的重要桥梁,学术型企业家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学术创业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入探讨学者学术创业意愿,能有效挖掘学术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尽管学术型企业家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知,但目前对于如何有效激发学者的学术创业意愿,推动更多学术型企业家的涌现,仍缺乏深入且系统的研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面临着诸多阻碍学术创业的因素。在个人层面,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可能促使部分学者萌生出创业意向,但他们往往缺乏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心也不足。在创业相关因素方面,虽然创业机会和预期收益对学者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准确识别创业机会并非易事,且创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也让许多学者望而却步。从环境因素来看,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创业氛围以及外部政策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者的学术创业意愿和行为。一些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忽视了学术创业成果的价值,使得学者在创业时面临诸多顾虑;外部政策的不完善,也导致学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

现有研究对学术型企业家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且多聚焦于单一理论视角,缺乏对学术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此外,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激发学者的创业潜能,仍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整合,系统梳理学术型企业家概念内涵及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提升学术创业活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1文献综述

1.1学术型企业家概念界定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术型企业家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学术型企业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挖掘其在学术与商业融合领域的巨大潜力。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例如,HO和WILSON(2007)认为,学术型企业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区别于普通科研人员,能将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应用于经营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人。Murray和Kolev(2015)则将处于大学之外、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也纳入学术型企业家范畴。综合这些观点,本研究将学术型企业家定义为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能够把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商业头脑相结合,利用科研成果或技术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个体。学术界和政府都高度关注如何培育更多学术型企业家,因为他们往往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绩效表现。

1.2创业意愿相关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Ajzen 在 1991 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而行为意向又受到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在学术创业中,学者对学术创业的态度(如认为学术创业能实现自身价值)、周围人对其创业的看法(主观规范)以及对自己能否成功创业的信心(感知行为控制),都会影响他们的创业意愿。如果学者对学术创业持积极态度,认为周围人支持自己创业,且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创业中的挑战,那么他们更倾向于产生学术创业意愿。

推拉理论:在创业研究中,该理论得到广泛应用(Harms et al., 2014;)。学者的学术创业意愿同样受工作相关负面因素的推力和创业相关正面因素的拉力影响。如工作压力、工作不满等负面因素会推动学者产生创业意愿,而创业机会识别、预期创业收益等正面因素则会拉动学者走向学术创业道路。

2学者学术创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2.1个人因素

2.1.1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学者对当前工作内容或氛围等外部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或心理状态。学者的工作压力可能源于同行竞争、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获取等方面。在中国,随着学术竞争加剧,学者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量、激烈的同行竞争和职称晋升压力,科研经费的获取也存在困难。这些压力会促使学者寻求其他发展途径,从而产生学术创业意愿。工作压力会对学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缓解这些负面影响,学者可能会转移注意力,进而产生学术创业意向。

2.1.2工作不满

工作不满是学者对自身工作感到挫败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对工作不满的学者可能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从而萌生出学术创业意向(Skaalvik & Skaalvik, 2017)。对于那些对工作不满的学者而言,工作热情的消退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曾经对学术研究的满腔热忱,在日复一日缺乏挑战的工作中逐渐消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大量的精力被耗费在重复、单调的任务上,这使得他们对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在职业发展方面,他们也陷入了迷茫,找不到明确的前进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兴趣该如何与当前的工作更好地结合,对未来的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感到困惑与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创业成为了部分学者寻求突破的方向。由于无法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便希望通过学术创业来追求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还有部分学者对收入不满,期望通过创业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进而产生学术创业意愿。

2.1.3自我效能感与感知行为控制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感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感概念相似,指个体对行为实施难易程度的感知。在学术创业中,当学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创业过程、具备开展创业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时,即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感知行为控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创业意愿。感知行为控制对学者的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学者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心在创业意愿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2创业相关因素

2.2.1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机会识别是潜在创业者通过创造性过程产生商业想法并筛选出合适机会的过程。一方面,学术创业意向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通常是源于某个模糊的创业想法。与企业员工创业有所不同,高校环境为学术创业者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在高校中,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同步进行,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学者们更容易察觉到学术创业的机会。而且,高校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了创业想法的重要源泉。学者们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在脑海中构思出各种创业设想。随后,当他们对这些创业想法的盈利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判断后,如果认为具有可行性,便可能萌生出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学者们通常站在学术前沿,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最先进的技术动态(Clough,2019)。这些关于产业和技术的前沿知识,以及对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为高校教师识别创业机会提供了有力支持。凭借这些优势,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学术成果背后的创业机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的欲望。

2.2.2预期创业收益

预期创业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声誉收益和自我实现收益等。学者在考虑是否创业时,会评估创业可能带来的各种收益。如果预期创业能增加个人收入、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创业意愿(Hahn,2020)。预期通过创业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或者期望借助创业提升自己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声誉(Walter et al.,2018),又或者认为创业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会促使学者产生学术创业意愿。

2.3环境因素

2.3.1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由个体和组织构成的关系网络,能为学者提供信息、资源和资金渠道。良好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学者获取创业相关信息,了解创业过程,获得创业资源和支持,从而促进学术创业意愿的产生。学者通过与商业朋友、政府部门人员、银行和金融机构人员等建立联系,获取到有价值的创业信息和资源,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和意愿。社会网络还在工作压力、工作不满与学术创业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拥有丰富社会网络的学者,在面对工作压力和不满时,更有可能将这些负面因素转化为创业动力。

2.3.2高校与外部环境

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创业氛围以及外部政策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学者的学术创业意愿。高校若拥有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的创业氛围和支持政策,会鼓励学者进行学术创业;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也能降低学者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组织创业培训和讲座,为学者提供创业支持,这有助于激发学者的学术创业意愿;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学者在创业过程中减轻经济负担,从而更愿意尝试学术创业。

3提升学者学术创业意愿的策略建议

3.1学者个人层面:激发内在动机与能力提升

学者应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突破传统学术思维的局限,充分认识到学术创业是实现科研价值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将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科研成果中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积极参与创业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商业模式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参加创业训练营,通过模拟创业过程,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应对创业挑战的能力。

学者要重视社会网络的构建,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行业会议以及创业活动,与同行、企业界人士、投资人和政府官员等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分享学术创业的经验和资源,获取更多的合作机会;与企业界人士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找到切入点;与投资人建立联系,争取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与政府官员沟通,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获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利用社交媒体和专业网络平台,拓展社交圈子,加强与各界人士的沟通与合作,为学术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3.2高校层面:重塑组织文化与支持体系

高校应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摒弃单一以论文发表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术创业成果纳入评价范围。对于积极参与学术创业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学者,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激励学者投身学术创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保障学者在学术创业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学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积极性。

邀请成功的学术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专家等担任兼职讲师,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实战技巧,为学者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设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者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实验设备共享、办公场地优惠等支持,帮助学者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高校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与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学者提供技术转移、成果推广、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学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增强学者的创业信心和能力。

3.3政府与社会层面:优化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学术创业的政策法规,为学者学术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学术创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学者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学者创办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出台人才政策,为创业学者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学者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4 结论与展望

学术型企业家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表明,学者学术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人、创业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压力与不满构成推力,创业机会识别与预期收益形成拉力,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网络则通过强化行为控制影响决策。环境层面,高校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为学术创业提供了必要赋能。

理论层面,研究通过融合推拉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学术创业意愿的动态分析框架,拓展了学术型企业家的概念边界。实践层面,建议构建“个体-组织-社会”协同机制:学者需提升创业素养与网络资源整合能力;高校应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创业支持生态;政府需强化政策供给与风险共担机制。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学术创业意愿向行为的转化路径、跨学科差异及文化情境的调节作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释放学术型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潜能,将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1] HO, M. W, & WILSON, M.G.(2007) Knowledge Resources for University Spinoffs:The Role of the Academic Entrepreneur, Academy of Management.

[2] Murray, F.,& Kolev, J.(2015). An Entrepreneur's Guide to the University. In TheChicago handbook of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 Harms, R., Luck, F., Kraus, S., and Walsh, S. (2014). On the motivational drivers of gray entrepreneurship: an exploratory study.

[5] Skaalvik, E. M., and Skaalvik, S. (2017). Motivated for teaching? Associations with school goal structure, teacher self-efficacy, job satisfaction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6] Clough, D. R., Fang, T. P., Vissa, B., and Wu, A. (2019). Turning lead into gold: how do entrepreneurs mobilize resources to exploit opportunities.

[7] Hahn, D. (2020).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student entrepreneurs: a socialidentity perspective.

Walter, T., Ihl, C., Mauer, R., and Brettel, M. (2018). Grace, gold, or glory? Exploring incentives for invention disclosure in the university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