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区一体化办学视角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李进玉

文山市薄竹镇乐诗冲中心学校,663003

引言

学区一体化办学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一项机制改革,给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教师资源、教本资源、学生学习方式等问题还有较大的不平衡,制约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从学区一体化理论依据、实际问题、优化方向三个方面加以探索,希望运用资源整合、机制改革、教学改革的三位一体优势,寻找有效的提升对策,以推动农村学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性发展并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发展高质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1 学区一体化办学视角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学区一体化政策下提升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并不只是改善教学流程这么简单,需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变革的全方位配合。要打破学校的界限组织优质的教师团队,借助片区研究小组、跨学区的合作模式加强其业务能力,促使转变教学观念与策略。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学内容的共享与整合,保证信息化教学的有序性并使信息化设备分配使用合理化,提高教学课堂中的教育性与探究性。学生的知识获取模式上的转变尤为重要,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场景式任务,以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对学生个人研究也给予适当评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课本、学生三者不可孤立地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使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在学区一体化发展下平衡、优质的发展。

2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在学区一体化办学中的现实困境

2.1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水平提升的局限

在学区一体化办学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大制约,由于师资紧缺、配备失衡,使得压力大导致无法顾及课程教研和个性发展。受地理位置、经费等条件限制,无法保证教师的培训学习,学校的教研活动仅停留在表面,新数学课程理念难以很快接受并践行。有部分老师仍然固守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成不变的讲授方法,课堂中没有引导性探究,学生的学习潜能未能得到开发。学校研究虽然得到政策扶持,但缺乏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形成“平台有,交流少”,教师自身专业意识反省、创新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其教学能力提升较慢的局面。

2.2 教学资源供给与课程实施的差距

在学区一体化政策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资源确实获得了一定改善,但其依然很难达到教育实际需求。资源分配的不均使得不少学校的教材、实验材料和信息化设备依然是空缺的,导致他们难以满足探究类和实践类教学要求。虽然目前数字化平台不断普及,但是其内容更新缓慢,配比也不精确,这样导致了教师们往往找不到可用作课堂教学的材料。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备课教案和跨学科相关资料支持,教师仍只能照本宣科进行授课,不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经历,学生实践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导致整个教学成果受制于资料和课程连接不流畅的束缚,此差异对学区一体化下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产生直接影响。

2.3 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方式的弱势

农村小学学生的学识基础差,学习方式单一化。由于家庭原因,学习的行为习惯不好,课外学习资源缺乏,导致他们的知识对接和技能储备不稳定。学生上课都是以老师讲解、黑板内容为中心,没有积极探索,自主思维的状态,学习模式还是被动接受状态。由于缺乏学习激情以及思考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经常停留在过度地应用公式而忽视公式背后原理的阶段,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灵动的数学思维方式;再者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差距较大,但是已有的教学评估体系并不能兼顾到这一方面,让优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对于后进学生的关爱不够。

3 学区一体化办学视角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3.1 构建教师共享与联合培养机制

在学区一体化办学框架下,教师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学校,而是通过跨校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提升。教师的联合培养应以学区为单位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骨干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开展跨校教研、联合备课与课堂观摩,形成经验互鉴与知识共建的常态化机制,使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并融入日常实践。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可作为教师交流与资源共享的载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使用。通过制度保障与评价激励相结合,教师在学区整体格局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个体成长与集体进步的双重目标。这一机制不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也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3.2 优化资源整合与课程实施模式

在学区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提升离不开资源的系统整合与课程实施方式的优化。通过学区统一规划与管理,可以实现教材内容、教学案例与数字化平台的共享,减少因资源不均衡导致的教学差距。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将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推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建构方法。跨校协作与集体教研能够促进课程内容的互补与创新,使不同学校在课堂组织与作业设计上形成优势互补。与此同时,课程实施应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资源整合与课程优化的双重作用,不仅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也为学区整体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3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多元发展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不仅依赖教师和课程,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促进多元化发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与内在驱动力。在课堂组织中引入合作探究与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鼓励创造性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展现。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支持网络,使学习成果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动力激发与多元发展并行,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全面成长才能在学区一体化格局下真正实现。

结语:学区一体化办学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与资源保障。通过教师共享与联合培养,能够改善专业发展环境,提升教学效能;依托资源整合与课程优化,能够弥补城乡差距,增强课堂实践性与创新性;在学习动力激发与多元发展引导下,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品质得到全面提升。理论支撑、现实剖析与路径探索相互映照,共同构成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改进的系统框架。此研究不仅回应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也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史军锋."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0):42-44.

[2]王慧蓉.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2023(5):109-111.

[3]杨秀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