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唐世英
保靖县迁陵镇人民政府 4165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大环境下,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面临着多源多灾变的严峻挑战,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项目旨在探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 GIS、数字孪生和 BIM等数字技术的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方法,提高项目风险辨识、动态预警和智能决策,提升工程安全韧性。本项目拟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建立一套涵盖风险监控、设备健康管理、施工安全控制和灾害应急的智能系统,有效提高防洪调度的准确性和设备的安全可靠度,促进安全管理由经验驱动到基于数据的管理转变。
关键词:数字孪生;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水利水电是国家水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依赖于人工巡检、经验判断和局部监控,无法有效解决复杂运行条件下的风险演变、隐患隐蔽和多维灾害的耦合等难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水利建设提供了一种智能化、全局性、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本项目以水利水电建设全寿命期的安全性需求为背景,探索数字技术在风险辨识、动态预警和智能决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抗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途径。
2 数字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2.1 物联网(IoT)技术
通过无线传感器、智能终端、通讯网络等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坝体应力、渗流、变形和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边界运算对其进行预处理和异常预警。同时,5 G与物联网的融合,可将数据传输延时缩短到毫秒级,为实时风险评估提供高效的实时支撑。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
水利水电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多来源的、异质的数据,传统的分析方法很难对其中隐含的关系进行高效的挖掘。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特征提取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已有的交通事故案例进行深度挖掘,为交通安全管理提供知识地图和决策依据[3]。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 GIS技术,可以将地形、水文和地质等多源信息融合起来,建立基于地形地貌的地形地貌模型,实现对洪涝灾害的预测。
2.4 数字孪生技术
通过建立实体工程的“虚拟镜像”,数字孪生可以对整个项目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在水利水电研究中,将 BIM模型、实时监测数据和物理模型相结合,实现对不同运行条件下坝体受力响应的仿真和优化调度[1]。
2.5 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设计阶段, BIM技术可以对结构进行碰撞探测和载荷仿真,从而避免了设计上的矛盾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建设过程中,将 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施工过程和人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同时, BIM模型还可以为“数字化孪生”项目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为运营期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 数字化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实时监测与预警
物联网通过在水利工程中布设多种传感网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监测系统。5 G网络具有低时延等特点,可实现对边远山区监测数据的快速回传,为远程山地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利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智能化预测,是当前环境风险预警研究的迫切需求。
3.2 设备健康管理与维护
3.2.1 设备状态监测
本项目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以多维度的数据获取和智能分析为手段,对装备的故障进行早期预警和精确定位。在水电工程中,通过布设分布式传感网,实现了对设施的实时监测,建立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传感器种类包括振动加速度,温度,压力,电流等,10 kHz的取样频率,保证了对高频动态信号的全面采集。
数字孪生是装备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项目拟通过构建与实物装备1:1对应的虚拟影像,实现对装备进行实时、同步的数据采集,并利用有限元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对装备的机械性能进行动态修正。在实际器件和虚拟器件之间存在的误差超出一定的临界值时,会自动启动故障诊断程序。在关键设备监控方面,利用时、空数据融合的方法,将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信息相结合,对故障点进行三维定位。
在数据处理层次上,采用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包分解等方法,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能量谱、密度系数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云平台建立LSTM-CNN混合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对设备剩余寿命进行概率预测。
3.2.2 智能维护调度
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动态调整,实现对运行费用和安全风险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的健康性、维修费用和停工期等约束,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维修方案。
通过物联网和 BIM模型的深入结合,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将超宽带定位标签和倾斜仪连接到该装置中,实现对物体的三维空间和位姿信息的实时采集,并与 BIM模型进行空间匹配。一旦设备进入危险区,该系统将会自动启动一系列的预警机制:第一级警报由车载终端发出,第二级警报由驾驶员发出,第二级警报是由连接装置的移动范围决定,第三级警报则是直接切断电源。
在设备能源效率管理中,以热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能源消耗预测系统。通过对设备负荷率,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分析,实现了对每一台设备的能耗的预测[8]。
在维修决策支持模块中,将工业标准、设备使用说明书和历史案例等的结构化数据进行了集成。在发现设备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利用图的推理方法,自动匹配出与之相类似的故障类型,并提出规范化的维护方案。
3.3 施工过程安全管控
3.3.1 BIM+GIS施工协同
基于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完整的数字建筑环境。在设计阶段,将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个专业的三维建模与参数化设计相结合,利用碰撞探测算法对管线交叉、标高冲突等进行自动化识别,从而实现4 D施工仿真。在建设过程中,将 BIM和 GIS相结合,形成动态的进度沙盘,并利用 LoD (细部分层)进行多尺度的管理。通过在工地上安装的物联网终端,实时收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信息,并将其与 BIM模型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匹配,从而实现对项目进度的预测。在场址布局上,利用 GIS技术将地质资料和环境敏感区的图层进行叠加,以帮助弃渣场址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将地质稳定、环境影响、运输距离等多个标准层的指标结合起来,构建了综合考虑地质稳定性、环境影响和运输距离的综合评判指标,从而得到最优的选址方案。
3.3.2 智能安全监控
该智能监测系统利用 AI视觉识别和可穿戴设备,对建筑工人的行为进行精细控制。在高危作业区域,利用携带红外传感器的无人机,对高温、有害气体等环境参量进行监测,并与 GIS相结合,形成热图,协助划定作业区域的安全边界。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的虚拟施工情景,模拟脚手架坍塌、模板支撑失效等事故,为安全训练提供沉浸式的模拟训练环境[10]。
3.4 应急响应与灾害模拟
3.4.1 数字孪生驱动的“四预”系统
通过“预测-预警-演练-预案”的提前闭环,数字孪生提高了应急响应的能力。在台风来临之前,该系统可以对不同雨强下的水库水位进行模拟,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的调控方案。同时,数字化孪生技术可以模拟虚拟场景下的紧急疏散路径,优化救灾物资的调配路径,提高紧急反应的效率[5]。
3.4.2 灾害场景推演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多种技术的灾难推演体系,实现了对极端事件的联动效应的仿真。在此基础上,利用 BIM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坝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和裂纹的扩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资料,分析洪涝灾害对周边居民和交通干线的影响。联合学习框架为多项目协同灾难案例库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模型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
4 典型案例实践
4.1 数字孪生峡江水利枢纽(江西)
4.1.1 工程数字化管理与防洪调度体系
峡江“数字孪生”工程已建成710平方公里高精度遥感影像库,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和地基传感网,构建3D-GIS模型,实现水位、流量、坝体应力等多维信息的实时获取。以 BIM和数字孪生为基础,将洪水预报模型、调度规则库和知识地图集成于一体的“四预”防汛调度系统,形成了从洪水预报-风险预警-调度演练-预案生成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流域防汛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4]。
4.1.2 设备健康监测与智能应急响应
本项目拟在钢闸门、启闭机等关键装备上布设高精度传感器,通过对结构应力、振动频率等多个参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结构健康状态评价模型,从而达到对设备的早期故障预警和预防性维修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边缘计算和联合学习等方法,将气象预报、实时水情和历史案例等信息进行融合,进行分时段预警推送和疏散路线优化,构建“监控-分析-应对”的智慧应急系统,确保项目运营和周边地区防洪安全[7]。
4.1.3 防洪减灾与设备安全双提升
在2024年赣江2号洪灾期间,峡江水利枢纽数字孪生项目准确预测了洪峰流量14500立方米/s (误差比只有8.2%),预泄腾库1.68亿立方米,实现削峰率11.03%,拦蓄洪水2.4亿立方米避免下游损失;该平台共收集了276万条监控信息,发现了12个早期缺陷,使设备的漏检率由15%下降到3%以内;在“四预”体系的支持下,将防汛预案的制定时间由几个小时压缩到分分秒秒,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提高40%,实现了由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4.2 珠三角水利工程数据治理实践
4.2.1数据治理与模型驱动核心架构
珠三角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打破水文、气象、工程运行等各方面的信息屏障,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为实现智能调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将水动力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构建““四预””(预测、预警、推演、预案)系统,开展东江流域洪水演变、咸潮入侵过程动力学模拟及调控策略优化研究,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的精度[2]。
4.2.2 协同计算与智能决策支撑
项目创新性地运用区块链、知识地图等技术,利用区块链、知识地图等方法,保障防洪调度决策的可溯源性,建立水利工程安全知识库,实现专家经验和历史案例的有效重用。同时,基于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协作框架,实现对闸门开度、泵站流量等高频监控信息的局部边缘节点进行实时处理,并由云平台进行远期趋势预报和跨地域调度优化,最终实现“边云协同”的智能化决策闭环。
4.2.3 珠三角水利工程数据治理与协同应用成效
珠三角水利水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进行了动态优化,预计2023-2024年冬季调水将达到16.9亿立方米,超过规划的3.4亿立方米,为粤港澳地区的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模拟台风、咸潮等极端情景,优化应急供水方案,使深圳和东莞的抗咸潮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大幅提高陈行等重点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在此基础上,建立15条数据管理规范,实现跨部门信息的共享,实现珠江流域防洪调度的协同效能提高50%,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智能化调度提供标准化支撑。
5 结论
本研究显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 GIS、数字孪生、 BIM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用,实现风险辨识、动态预警、智能决策全过程优化。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与精度,而且可以显著提升防洪减灾和设备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工程安全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随着边缘计算、联合学习、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将向智能化、高效率方向发展。建立规范的工程数据治理系统,推动多源异构数据共享和协同分析,将不断提高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控水平[9]。同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恢复力评价模型,提升工程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能力,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与能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晓娟. 数字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4, (07): 124-126.
[2]罗飞龙,刘辉,侯征军,等.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数字孪生平台架构 [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4, 42 (07): 161-163.
[3]余荣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的研究与应用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 (S2): 277-279.
[4]蔡勇. 数字孪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探索实践 [J]. 水利发展研究, 2024, 24 (09): 38-43.
[5]罗杰.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的研究与应用 [J]. 家电维修, 2023, (12): 52-53+30.
[6]王键.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的研究与应用 [J]. 云南水力发电, 2023, 39 (09): 305-308.
[7]朱国金. 引水工程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应用[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304. 203.
[8]高静.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J]. 长江技术经济, 2022, 6 (S1): 251-253.
[9]程海.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四川建材, 2021, 47 (12): 221-222.
[10]王锋德.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 (05): 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