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助力中华龙鸟文化品牌保护与创新实证研究
贾鑫 龚凝轩 徐萍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中华龙鸟”古生物形象,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 结合数字化设计与艺术手段重塑“中华龙鸟”文化品牌,通过开展数字化沉浸展和设计开发文化衍生品的方式,增强公众对中华龙鸟的认知,推动中华龙鸟品牌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探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在促进中国文化品牌的创新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而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路径。
关键词:知识产权;中华龙鸟;文创衍生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指出要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传播文化创新成果。加强文化品牌创造与发展,借助知识产权支撑强国建设,加快品牌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聚焦辽西热河古生物群的中华龙鸟,通过古生物学与艺术跨学科结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生”中华龙鸟,从科普+艺术角度展现古生物多样性打造文化品牌,借助知识产权实现市场化转化,助力文化产业升级,探索文化遗产传播路径。
中华龙鸟在古生物界学术价值极高,但其他价值待开发,且化石存放、展览手段落后,科普转化效率低。本研究将文化品牌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叠加,探索古生物领域借助品牌和知识产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古生物学、数字媒体和设计学的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探索如何将中华龙鸟打造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复原、衍生品设计和沉浸式展览,不仅提升了中华龙鸟在大众中的知名度,还为其他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在辽宁省热河生物群被发现,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之一,化石上的原始羽毛结构,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推动了鸟类起源研究。作为首枚长羽毛恐龙化石,它在古生物进化史上独一无二,打破了人们对恐龙的传统认知,引发国际古生物学界关注。然而,中华龙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知名度开发不足,国内科普资料鲜少介绍,大众对它知之甚少。
在全球文化产业繁荣的当下,文化品牌建设意义重大。2016年相关政策的发布,掀起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热潮,古生物文创产品迎来发展黄金期,十九大后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中华龙鸟作为辽西古生物群代表,影响力大、文化底蕴深厚,是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巨大文化潜力。本研究旨在以传统衍生品设计为基础,借助数字化手段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将中华龙鸟打造成新时代文化符号,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赋予其国际化生命力,推动古生物文化“活起来·飞出去”。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利用数字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文化IP的实践已有诸多成功案例。例如,日本的teamLab通过数字艺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了如《无界》等广受欢迎的沉浸式展览。加拿大的Moment Factory通过多媒体艺术与灯光设计,将文化和艺术表现结合,创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这些成功的文化品牌不仅具备视觉震撼力,更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运作,走向全球市场。在国内,近年来关于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逐渐增多,如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展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成功吸引了国际关注。然而,大多数国内的文化品牌开发仍面临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保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文化品牌的独特性,并推动其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龙鸟文化品牌的建设,试图为国内文化品牌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三、研究基础
本研究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文旅广电局合作,联合朝阳博物馆、地质公园、中国北票翼龙化石博物馆为该研究提供丰富的化石标本供参考与研究。通过与博物馆合作获得大量的中华龙鸟相关文献资料、数千件化石标本及实地科研团队化石 3D 模型数据、中华龙鸟及其他古生物动物等第一手图文资料。在此基础上还原了早白垩世时期动植物,包括中华古果(Archaefructus si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优美李氏果(leefructus mirus)等6种植物,还原了包含中华龙鸟、北票龙、盗暴龙、寐、赵氏翔龙等23种恐龙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采集中华龙鸟的数字信息,恢复中华龙鸟及生存环境的数字形态,确立数字化中华龙鸟的初步形象,为中华龙鸟的数字化应用和文化衍生品开发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成果
本研究从中华龙鸟古生物文化品牌构建出发,结合数字化传播和传统衍生品的再设计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成果输出。
(一)夯实品牌顶层设计根基
商标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独特且易识别的商标能传达品牌价值,提升品牌认知度。在新媒体时代中华龙鸟传统符号难以满足传播需求,优化升级势在必行。我们强化其商标使用加深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可,从而提升品牌价值。构建中华龙鸟文化品牌时,提取品牌符号是首要任务。为适配数字化传播,项目团队在设计初期绘制大量符号,借助商标大数据,在草图阶段就筛查图形相似度,排除高相似度草图,降低侵权风险,聚焦创新草图并细化。设计中期确定商标由英文“FLY TO SKY”、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和恐龙图形构成。团队对3要素分别检索,为提高注册成功率,将组合标志拆分为3款商标申请。这样既能保证独立注册的稳定性,又能丰富应用场景。最终这3款商标在2022年5月提交申请,同年11月成功注册,为品牌推广奠定法律基础。
(二)数字化驱动文化品牌传播
在古生物领域,数字科普衍生品的开发意义重大,它以更直观、真实的方式将科普信息传递给大众,打破博物馆的空间限制,让知识走进大众生活,为全国范围内的科普推广创造有利条件。2023年1月与鲁迅美术学院携手打造的数字化中华龙鸟和恐龙形象,惊艳亮相于山东青州目前国内单体最长的“沉浸式”数字文化艺术体验馆“青州古城时空隧道”。青州古城隧道全长250余米,全程融入先进的数字交互技术。为增强小游客的现场互动体验,在展厅入口处特别设置互动操作体验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创作自己心仪的恐龙形象,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作品上传至通向展厅的大面积通体屏幕上。小观众在步入展厅的过程中,便能与屏幕上自己绘制的恐龙形象展开趣味十足的体感互动。参观结束后,孩子们还能将自己创作的恐龙形象打印出来,折成立体小恐龙带回家,留下美好的回忆。这种创新的互动体验形式,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激发游客自发分享所见所闻,形成了推广中华龙鸟品牌的良性循环,让中华龙鸟文化品牌在广泛传播中深入人心 。
(三)衍生品驱动科学向科普转化
科普衍生品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打破空间限制,将教育功能从馆内拓展至馆外。所以,本项目在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同时,格外重视传统衍生品的设计。围绕中华龙鸟形象,我们开发了一系列传统衍生品,涵盖文具、办公品、绘本、古生物玩具等。
1.中华龙鸟主题绘本
中华龙鸟主题绘本《阳阳是一只中华龙鸟》和《阳阳历险记》专为小学生设计,通过立体书和折纸书的形式,生动还原中华龙鸟的生存环境与演变历程。《阳阳是一只中华龙鸟》立体书以小龙鸟阳阳的成长为主线,分为五章即:“初披绒衣”“凤舞九天”“飞天恐龙”“对称美羽”“再见绒衣”。故事从阳阳出生后发现自己与周围恐龙不同,踏上寻母之旅,逐渐认清自身独特之处,最终飞向蓝天。书中采用简洁画风、明快色彩和易懂文字,帮助孩子们了解鸟类与恐龙的关联,认识本土考古成果的世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阳阳历险记》折纸书通过折纸结构,讲述阳阳寻母的冒险故事,呈现白垩纪时期的生物与植物,让小读者近距离感受古生物时代。书中巧妙运用立体空间和精巧机关,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背面以科普知识为核心,介绍各类恐龙的体貌特征,并配备刻度尺,直观展示恐龙的真实大小。这两本书通过艺术美感与互动设计,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华龙鸟的进化历程。
2.古生物面具开启3 - 6岁儿童的古生物探索之旅
古生物面具是专为3 - 6岁儿童打造的亲子手工纸质玩具,旨在为孩子们带来充满趣味与教育意义的体验。这套面具以中华龙鸟和白垩纪时期恐龙的头部形态为蓝本,将其巧妙地转化为可爱的卡通图案,让古老的生物形象瞬间变得活泼有趣,更贴合小朋友的喜好。一套中共有六款面具,分别是中华龙鸟、尾羽龙、鹦鹉嘴龙、羽暴龙、混元兽和辽宁龙。在制作工艺上,面具采用了独特的纸张穿插折叠结构,小朋友无需使用剪刀和胶水,就能在短短10分钟内独立完成拼接。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完成拼接后,孩子们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具,仿佛穿越回远古时代,化身为一只只神秘的古生物,在玩乐中激发对古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更主动地去了解和关注古生物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本套面具产品已成功获得六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确保产品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让家长和孩子放心选择。
五、总结与展望
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对于古生物文化品牌而言,如何借助新手段、新内容适应新兴传播渠道,焕发古生物领域的新生机,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聚焦知识产权与古生物品牌构建及发展的紧密联系,创新性地将知识产权布局和应用环节提前至设计开发的起始阶段,探索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力,助力中华龙鸟“活起来·飞出去”的全新发展路径,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参考范式。
首先,知识产权布局前置是品牌发展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知识产权是市场清障车,品牌发展与产品销售必须遵循市场规则。设计初期应紧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类型,引导设计成果的产出形式,使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强关联。商标是品牌构建的基石,项目初期应深度挖掘企业名称、产品标识等品牌符号,并利用商标大数据检索工具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其具备注册可能性。此外,还需根据设计成果的具体形式,灵活运用著作权、专利权或多种知识产权组合,提前布局保护,为品牌发展筑牢法律屏障。
其次,数字化内容和手段是文化品牌焕发新活力的核心要素。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范围广等特点,要求内容与形式更符合数字化传播需求。例如,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古生物科普短视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能够迅速吸引观众关注,并通过互动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沉浸式古生物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龙鸟的生存场景,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为文化品牌传播开辟新渠道。
再次,衍生品在科学向科普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衍生品多局限于纪念品或玩具,而如今应赋予其更多科普教育功能。以中华龙鸟为例,可开发科普绘本、益智玩具、科学实验套装等衍生品。科普绘本通过生动插画和简洁文字讲述中华龙鸟的发现历程、生物特征等知识;益智玩具通过拼图、积木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其形态结构;科学实验套装则设计相关实验,如模拟恐龙化石挖掘,让孩子们体验科研乐趣,激发对古生物科学的兴趣,实现科学知识向大众科普的有效转化。
通过知识产权布局、数字化手段与衍生品开发的有机结合,本研究为中华龙鸟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助力其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机,同时为中国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婕妤,庄嘉其.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的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
[2] 孙若晨.文物衍生与跨界融合—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路径探析[J].文物天地,2024
[3] 张妍,李铭洋,赵曦雯.共享经济视域下的文化旅游类共享衍生品创意优化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4.
[4] 骆俊峰.论海洋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保护—以舟山渔民画衍生品为研究对象[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4.
[5]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0.
[6]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7.
[7]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美欧日韩外观设计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8] 贾鹏.山西博物院文创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实践[J].文物坚定与鉴赏,2024.
[9] 孙怡琳.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的法律保护问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3):198-200.
[10] 索笑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11] 黄哲京.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故宫学刊,2016,(01):201-212.
项目来源或基金: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Y20214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