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宁强傩艺的现状及传承路径
苏春燕 王瑞 艾佳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摘要:宁强傩技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民俗传统活动,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刻分析了傩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青黄不接、宣传力度欠缺、原生态传承缺乏创新以及傩艺的精神意蕴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最后根据傩艺发展面临的困境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对本项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傩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强傩艺 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宁强县文旅局积极打造非遗传习场所,贯彻非遗发展理念,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塑造良好空间。2021年8月12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认知与利用,并将其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1】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2】
随着傩文化的不断发展,傩艺从业者为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了众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傩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社会人民的关注,其他有关傩文化的研究也为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传承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道路上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一、宁强傩文化的意蕴与类别
(一)宁强傩文化的意蕴
傩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被誉为“艺术之源”。它由傩祭、傩舞发展而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人类早期宗教和艺术的体现,承载丰富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及对超自然力量的祈求,民俗文化价值重大。
傩艺作为羌族民间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雕画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堪称原始艺术的“活化石”,对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价值 。其源于古代的傩仪和傩舞,雏形在汉代已现,宋代初具规模的傩戏出现,而蜕变出傩戏的傩仪和傩舞可追溯至商朝时期。
宁强傩文化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巴蜀秦陇文化,有浓郁而神秘的羌族遗风,还有古腔古韵古词句,形成了综合各处傩艺精髓的独特傩文化群。宁强的傩艺属乡傩,背后除旧德立新德、除旧迎新的象征意义,与广大人民群众求平安、吉祥、发展、绵延,消灾祈福、幸福吉祥、人寿延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和昌隆永驻的心理相一致。
基于傩艺悠久的历史及其多元融合的特性,我们应以“傩魂神韵,艺留人间”来传达其积极精神和力量,进而深入研究和挖掘傩艺的传承发展路径与内在精神。
(二)宁强傩文化的类别
宁强傩艺归属于“乡傩”这一范畴,在当地文化传承中占据独特地位,其表演主体是“端公”,独具特色的傩艺、傩戏、傩技、诺面具则是傩文化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
傩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傩祭仪式中的各种技艺和表演形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或戏剧,更是一个包含了独特舞步、手势、咒语等元素的综合性表演。这些动作古朴粗犷,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它们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古老文化传承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在傩戏中,端公们分饰不同角色,通过唱、做、念、打等多种手段,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娱神,更为民众带来了欢乐与精神上的满足。剧情跌宕起伏,角色形象鲜明,使得傩戏成为了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中很多剧目被大家所熟知,如《孟姜女》、《闹龙宫》、《偷仙桃》、《闹天宫》、《姜太公钓鱼》、《水漫金山》、《八仙过海》等。
而傩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上刀山”的表演中,端公们赤足攀爬利刃交错的刀梯,如履平地,展现了超凡的勇气与技艺;在“下火海”中,他们无畏地踏入炽热的炭火,脚底却毫发无损,这种表演让人惊叹不已;此外,“踩铧头”也是一项令人称奇的技艺,滚烫的铧头在他们脚下安稳前行,仿佛拥有神秘的力量。这些技艺不仅体现了端公们的身体素质与技艺水平,更让整个表演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这些绝技,据说是他们当年历经磨难,千百年来传承下来,为的就是使祖先不畏艰难,勇敢奋斗的精神得以传承,在今天,上刀山下火海,也被寓为脱离苦海、逃离灾难。【3】
傩面具作为傩艺的核心象征,其造型丰富多样,每一副面具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面具既有神明的庄严、鬼怪的狰狞,又有动物的灵动,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角色与寓意。佩戴上面具后,端公们仿佛与神灵、鬼怪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让整个表演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氛围。正所谓“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4】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使得宁强傩艺成为了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瑰宝。
总的来说,傩艺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神秘莫测的氛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古老的文化传承与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与欣赏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二、传承傩文化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历史文化价值:傩艺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傩祭活动。傩文化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傩文化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传承弘扬傩文化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使后人了解先辈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艺术价值:作为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傩艺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古代民众的智慧与创意。傩艺表演中的面具、服饰、舞蹈和唱腔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傩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享受,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滋养人们的心灵。
社会价值:傩艺在古代是驱邪避祟、祈福纳祥的重要仪式,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傩艺仍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傩艺表演也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和审美的享受。傩文化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能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增进情感交流,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傩文化蕴含着劝人向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通过传承弘扬,有助于在社会中营造积极的道德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价值:傩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旅游资源,通过结合新媒体来传承发展傩艺,为傩艺的展示提供平台,为傩艺发展提供机遇,为当地找到适合傩艺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有独特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傩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古代的祭祀仪式、民间信仰和历史故事等多种文化元素。傩文化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传承弘扬傩文化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使后人了解先辈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维护文化的连续性。保护和传承傩艺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宁强傩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一)宁强傩文化传承现状
宁强的傩艺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2007年,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傩文化申报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傩艺(端工)被列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宁强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宁强傩技已成功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8月12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宁强县文旅局响应号召,积极打造非遗传习场所,贯彻非遗发展理念,为非遗活态传承塑造良好空间。同时,宁强县人民政府发布《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傩艺发展提供平台。
此外,宁强县委、县政府坚持“文旅兴县”战略,相继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宁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 - 2015》《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宁强县发展规划(2014 - 2016)》等政策文件,推动全区域规划、全行业互动、全过程体验、全时空打造、全方位服务,将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生态环保、特色城镇建设等深度结合,打响了“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文旅品牌 。
(二)宁强傩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1.傩艺的精神意蕴的挖掘不够深入
深入傩艺,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其精神意蕴的挖掘确实还不够深入。这主要源于其复杂的宗教,民俗和艺术背景,以及历史传承中的种种变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进一步探讨和理解傩艺的精神内涵。
首先,在傩艺的表演过程中,人们通过祭祀仪式、面具、服饰、舞蹈等手段,与神灵进行交流,以达到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的目的。这种交流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切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其次,傩艺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宗教和民俗意义。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傩艺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两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的理想状态。这既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理解。再者,傩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和内涵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傩艺中的面具,就象征着各色鬼神,是神灵的栖息之所。这些面具通过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传达了神秘、威严和力量的感觉,使人们对神灵户生敬畏和信仰。
总的来说,傩艺的精神意蕴是丰富而深远的,傩艺从业者以歌舞、戏剧等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将傩艺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传播其积极的精神力量,促进傩艺的发展。然目前我们对难艺的研究和理解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挖掘其精神内涵,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
2.傩艺的传承路径相对单一
现今主流媒体文化成为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人们接触的现代信息较多,视野开阔,但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了解程度不深,以至于傩艺发展受限,生存空间狭窄。还有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傩艺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方式大多采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口口相传和少量的文化活动。缺乏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如网络、媒体等,忽略了现在的大众媒体,导致傩艺在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因此了解傩艺的大众有限,宣传范围狭窄,且傩艺活动展现的平台日益减少,更使得傩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发展新的传播形式是傩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傩艺传承人才青黄不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以人为载体,以物为媒介,通过人的声音、形体动作等行为方式表现精神层面内容的文化形式,它是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环境下周而复始的日常生产、 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有非物质性、活态性、传承性、依附性和非孤立性等特征。 因此,人的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尤为关键。【5】从传承人才角度看,现在年轻人大多选择积极高效、薪酬较高的工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感兴趣,而从事傩艺工作的人多为老人,傩艺精湛的老人也相继去世,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传承傩艺。根据访谈得知,傩艺没有固定的学习者,大多以兴趣爱好的中年男子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学习者主要以师傅的口头传授进行学习,表演形式主要是义演,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生活补贴,资金不足,这种模式很难留住和培养传承人。
四、傩艺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深入挖掘傩艺的精神意蕴
傩艺,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民俗传统。其精神意蕴是傩艺的核心灵魂,体现了古代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哲学。为了保护和传承傩艺,深入挖掘其精神意蕴至关重要。挖掘傩艺的精神意蕴是一个深入探索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过程。傩艺,包括傩戏、傩舞等,是中国传统戏由和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意蕴。
追溯历史,通过阅读古籍、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如《周礼∙夏官∙司马》等, 可以了解傩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为挖掘其精神意蕴提供丰富的素材。
观察表演分析面具与服饰,通过现场观看傩戏、傩舞等表演,感受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演员们身穿华丽的服装,戴着各种形态吓人的面具,以惊悚恐怖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面具和服饰是傩艺表演中的重要元素。面具通常具有夸张、粗行而又庄严威武的特点,是神在巫师身上的化身,是联系神、自然与人的中介。服饰则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亲身参与傩艺表演、观察仪式流程、与传承人交流等方式,可以亲身感受傩艺的氛围和魅力,领略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了解他们的传承理念、表演心得和对傩艺的理解。一方面探寻到傩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傩艺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
探究傩艺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傩艺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祈福消灾、驱鬼避疫等。这些功能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命运的理解和思考。傩艺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和舞蹈形式之一,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现代眼光审视傩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时,可能会发现其与当代审美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碰撞。然而,正是这种差异和碰撞为挖掘傩艺的精神意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深入挖掘傩艺的精神意蕴是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傩艺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拓宽傩艺文化传承的路径
在信息化时代下,民俗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受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起全方位的融媒体矩阵,不仅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更是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6】通过积极响应国家及当地政府对傩艺保护的相关政策,拓宽傩艺文化传承的路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方式
首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傩艺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公众对傩艺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例如,可以制作傩艺文化的纪录片、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傩艺文化。其次,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傩艺的表演、服饰、面具制作工艺等进行全方位记录和保存,建立傩艺文化数据库。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能沉浸式体验傩艺,如制作傩艺主题的VR体验项目,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傩戏表演。最后,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傩艺相关的短视频、直播,邀请傩艺传承人进行线上互动、教学。开展傩艺文化线上挑战赛,鼓励网友参与创作和传播,扩大傩艺文化的影响力。
2.傩艺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傩艺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将傩艺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校本教材,开设兴趣课程,邀请傩艺传承人进校授课或举办讲座,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傩艺。比如江西一些学校将傩舞引入课间操,让学生在日常锻炼中感受傩艺魅力。通过“傩艺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傩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傩艺的魅力所在,将傩艺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尽可能的去吸引年轻力量去传承傩艺,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
3.结合文旅项目推动傩艺文化的传播
在旅游景区打造傩艺文化主题展示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定期举办傩艺表演,开发与傩艺相关的文创产品,如傩面具造型的钥匙扣、印有傩戏图案的明信片等。还可以开发傩艺文化体验馆、傩艺表演剧场等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傩艺文化的魅力。像贵州安顺就依托当地丰富的傩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在保留傩艺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和流行元素,对傩艺表演进行创新。例如将傩戏与现代舞蹈、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舞台作品,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三)发展壮大人才保护和培养队伍
青黄不接是傩艺传承人正在面临的困境。建立傩艺传承人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傩艺爱好者,扩大传承人队伍,鼓励传承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提高整个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开展傩艺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傩艺的认识和兴趣,吸引更多人参与傩艺传承。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当地艺术人才的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他们依法享受获得报酬的权利,有效解决传承人生活保障问题,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探索并建立一种以模范优秀传承人为核心,大众传承人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体系。【7】
参考文献:
[1] 编者.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3(001).
[2]刘冰清,王淑贞.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流和传承现状[J].市场论坛,2006(03):184-185.
[3]陈家宝.宁强县傩文化中“端公形象”的舞台创作与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3.
[4]巫其祥.陕南原生态傩舞述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5(03):69-71.
[5]古希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西梧州南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2):1-2.
[6]孙大志,辛红.文化自信视角下地方历史与民俗文化传播路径探析——评《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J].传媒,2023(17):100-101.
[7]吴永欢,李增,杜显浪等.贵州省锦屏县新化舞狮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3,8(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