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
李晓平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胜利第一小学 137400
一、引言
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因素涵盖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家庭因素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家庭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同合作。
二、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积极的家庭因素,如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恰当的教养方式,能够为孩子提供心理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学阶段,孩子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塑造作用显著。
研究家庭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能让家长更加了解自身行为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从而调整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氛围。例如,通过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可以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同时,明确家庭因素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与家庭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小学生在心理、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问题
3.1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许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教育重点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是问题。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例如,当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家长可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 “闹脾气”“想太多”,而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此外,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了解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异常,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例如,对于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往往只是一味地督促学习,而不懂得从心理层面去分析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种意识淡薄的现状,使得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因为不当的处理方式,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3.2 家庭沟通模式存在问题
在不少家庭中,沟通模式存在缺陷,影响了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且交流内容多局限于学习情况,很少涉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每天家长询问孩子的问题可能就是 “今天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快乐与烦恼,却很少主动关心。
另一方面,部分家庭沟通方式不当。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往往采取命令式、批评式的语气,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家长可能轻易否定,甚至严厉斥责。比如,孩子想要参加学校的兴趣社团,家长却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这种不良的沟通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愿与家长交流,内心的困惑和烦恼也无法得到及时排解,长期积累下来,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四、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对策
4.1 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学校应承担起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责任。可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业心理专家为家长授课。例如,结合北师大版本《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向家长讲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变化,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介绍一些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变化来发现心理问题,以及针对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分享一些教材中的案例,如书中提到的某个孩子因为家庭氛围压抑而产生自卑心理,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改善家庭氛围后孩子逐渐变得自信开朗。通过这些案例,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亲子心理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与孩子建立良好心理连接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
4.2 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家长要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表达想法时,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看着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例如,孩子兴高采烈地讲述在学校参加的一场有趣活动,家长不要敷衍回应,而是认真倾听,适时提问 “当时你和小伙伴是怎么分工完成任务的呀?”“哪个环节让你觉得最开心呢?”,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这与北师大版本《小学心理健康》中强调的 “关注孩子情感表达,建立情感联结” 理念高度契合,教材中提到 “有效的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是构建安全亲子关系的基础”。
其次,家长在沟通时要注意语言和态度。避免使用 “你必须”“你怎么总是” 等命令、批评的语气,而是用 “妈妈 / 爸爸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你愿意和我说说你这么做的想法吗” 等平等、尊重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以教材中关于处理孩子犯错的案例为例,当孩子不小心打破花瓶时,家长不要立刻发火指责,而是心平气和地询问 “刚才发生了什么呀?”,待孩子说明情况后,进一步引导 “那我们想想下次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呢?”,让孩子在反思中成长。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当孩子说 “我不想去补习班” 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先回应 “妈妈 / 爸爸知道你可能觉得补习班有点累,能和我说说具体原因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例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如晚餐后半小时,作为家庭交流时间,家庭成员轮流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和感受,哪怕是孩子分享 “今天同桌借我一块橡皮” 这样的小事,家长也要认真回应,促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让孩子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建立自信,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以及家庭沟通模式存在问题等,给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通过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让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发展,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与学校应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学珠.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今天,2022(3):0249-0250.
[2] 顾雪媛.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优化策略[J].家长,2022(36):168-170.
[3] 王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