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对策研究

作者

张军

宿迁开放大学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职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实践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政课;传统文化;教学对策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是全国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蓝本。以该教材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内容为例,笔者提出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中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维系民族认同、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一的内容为例,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发展史,感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通过诵读经典诗词,领悟其中蕴含的忠孝节义、家国大义等思想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情怀,联系南宋时期的特殊背景,体会岳飞报效国家、抗击外敌的家国大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将其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二学习单元一介绍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思想“仁爱”体现了儒家重视人伦关系、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教师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仁爱思想,养成善待他人、关爱社会的品德,提升道德修养。又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儒家名言,教师可引申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以君子之心广交朋友、宠辱不惊,培养开阔豁达的胸襟,增强同理心和责任感。

(三)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对中职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积累尚浅,更需要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一学习单元四介绍的古代散文,诸如《兰亭集序》《岳阳楼记》等篇章,无不以优美的辞藻、深邃的哲思表达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通过学习古代散文,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高远境界和人格理想,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二、中职思政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当前,中职学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教学内容较为零散肤浅,未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例如,在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时,有的教师只局限于罗列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道法自然等思想内核,而忽视了深入阐释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2]。

(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中职思政课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普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说教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有的教师只注重讲授格律、背景,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吟诵、品味,学生难以真正感悟诗词之美。

(三)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规划

中职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时,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实践形式单一、内容肤浅,难以达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效果。例如,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内容多局限于服饰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较少涉及经典诵读、国学讲座等深度体验的内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难以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中职思政课教学创新性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要成立由思政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增强二者的关联性和思想性。例如,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时,可重点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将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文化体验感

要革新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注重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剧、微电影、诗词朗诵等体验式环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字教材、微课程、慕课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时,教师可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到神话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上古先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实践路径,丰富课外文化活动

学校要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渠道,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经典诵读会、成语故事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在寓教于乐中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传习所等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考察、体验活动,在参观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学校与当地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书法展”,聆听讲解员讲授书法发展史,现场体验毛笔书写,领略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在参与体验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

结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职学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创新,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涵育高尚品德、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闫继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0(15):0138-0140.

[2]曹建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4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