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吴艳群
永顺县第一中学 416700
引言
思辨性阅读是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文本深度解构与文化理解实践,发展学生语言建构及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阅读方式。新课改下,思辨性阅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探寻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切实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深入教材内容,挖掘思辨资源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也是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拥有多样具备思辨价值的资源,教师应主动深入挖掘,实现思辨性阅读在教学课堂中的渗透。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宜拓展。例如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一文时,该文为王安石回答司马光的一封信,从多角度批判了司马光的政治观念。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师可以从王安石、司马光二人的人物形象入手,结合教材后设置的单元学习任务,拓展《与王介甫书》这篇司马光向王安石发出的信件,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直观展示当时王安石积极推进变法的历史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寻王安石、司马光二人的人际交往、不同政见的争论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实现阅读基础上的深入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群文阅读观念,为学生推荐多篇文本的组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各单元文本均围绕一个显著的人文主题展开,文本间存在共性和关联性。例如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一文时,该文所在的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整体来看,《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治国方略;《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对司马光质疑变法的回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大修宫阁的讽喻;《六国论》是苏洵对当时北宋苟且求和的慨叹,四篇文本论述对象、方式等均具备差异,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展示了“议论”的属性。教师可以从单元角度设置群文阅读任务,使学生在对比中把握论述的特征,发展思辨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图,深化思维深度
“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中学生大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自主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思辨性阅读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梳理思维,参与思辨,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
例如学习《祝福》一文时,对社会背景和祥林嫂人物命运的把握是该文学习重点之一。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文本内容较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文本,并为其提供以“祥林嫂命运”为主干,“祥林嫂之死的本质原因”为终点,“祥林嫂之死的推手、原因”为支干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填写。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学生思维导图的对比、分析讨论展开,随机选择学生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并解释自己的填写理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表达、思考、辨析的意愿,也能够将学生的讨论拓展至全班,使其在与同学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锻炼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勇于质疑、主动探索的习惯,逐渐发展思辨性阅读能力。
三、多样教学方式,激发思辨兴趣
有效的思辨性阅读需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多样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
首先,教师可结合对文本的挖掘分析,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针对文本中具有思辨价值的内容设置层层相接的问题链,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该文的教学重点之一。除烛之武、秦穆公等主要人物外,文中还出现了杞子、逢孙、杨孙几人。教师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为什么秦穆公需要留下他们三人?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历史背景,探索秦晋争霸的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为什么文本开始时着重强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一地理特征?烛之武在劝说时使用的大量语气词有着怎样的作用等?使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文本,实现思辨性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完全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入小组辩论活动,营造开放的课堂。例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后,两篇文本分别反映了孔子、庄子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教师可提出“你认为当下社会,孔子、庄子哪一位的人生态度更适合“的辩论主题,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态度分为二组,课后查阅资料,整理自身观点,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和理性思考,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将抽象阅读变为具体阅读,增强学生创新与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需主动行动,从深入教材内容,挖掘思辨资源、运用思维导图,深化思维深度、多样教学方式,激发思辨兴趣等方面入手,完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充分的阅读锻炼中,深入文本内涵,获得多样理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永芳,孙中奎. 非良构问题视域下 PBL 模式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5): 129-131.
[2]杨景平.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J]. 高考, 2025, (07):59-61.
[3]陈杰,王庚,冯丽娜. 基于高中语文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以《赤壁赋》与《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4, (34): 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