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研究
肖夏文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龙虎山初级中学 335005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校园欺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通过系统回顾已有文献,分析校园欺凌的多元类型,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网络欺凌,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校园欺凌显著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研究还揭示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学校和社会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强调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协同作用,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创建友好的校园环境。结果表明,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该研究不仅为校园欺凌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实践中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焦虑;抑郁
一、引言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其影响力愈发显著。根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约有30%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经历过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不仅对受害者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1]。研究表明,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的增加,这些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2]。因此,开展关于校园欺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必要回应,更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
二、校园欺凌的概念及类型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教育环境中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定义与解读存在显著差异[9]。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界定多集中于对欺凌行为的特征性描述。以"国际比较研究法"为分析工具,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研究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通常将校园欺凌视为一种重复性、故意性明确的负面行为,强调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例如,"美国心理协会(APA)"定义校园欺凌为一种反复发生的攻击性行为,通常涉及强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伤害[10]。
相较之下,国内对校园欺凌的定义往往更加宽泛,包含了言语、身体和社交方面的欺凌行为。"中国教育部"给予校园欺凌的定义中,不仅涵盖了直接的身体攻击,还将欺凌行为细分为网络欺凌和校园排斥等多种形式。这种分类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中华文化中历来重视集体和谐,往往导致人们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隐性化和轻视。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个体或群体对特定学生施加系统性的、重复性的伤害行为,其形式包含言语、身体与社会排斥等多种表现[11]。尽管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常被混淆,但后者更为广泛,涵盖了不仅限于欺凌的各种具有攻击性或恶劣行为,包括抢劫、打斗等暴力事件。青少年欺凌是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的欺凌行为,其影响不仅限于校园环境,也可能延伸至社会交往中[12]。校园欺凌则特指在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动态,强调了受害学生与施暴者间的不对等权力关系[13]。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身体欺凌通常被定义为以身体力量为手段,对个体施加威胁、伤害或控制的行为,其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殴打、推搡、踢打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侵害。身体欺凌的表现形式可以具体化为直接的肢体接触,如打斗,亦包括间接的行为,例如通过群体暴力或使用武器等方式威胁受害者的安全。这种类型的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更会在心理层面引发长远的负面影响。
在生理层面,身体欺凌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可见的身体伤害,如淤青、骨折等。长期的身体暴力经历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慢性疼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在心理层面,受害者通常会经历显著的情绪困扰,包括焦虑症、抑郁症以及低自尊等,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进一步恶化。
语言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一种重要形式,常表现为对受害者以言语进行的攻击和贬低,其隐蔽性和潜在伤害不可小觑。在这一过程中,施害者通过恶劣的语言、讽刺、排斥以及羞辱等方式,常常导致受害者在情感和社交层面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一项针对初中生的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历过语言欺凌的学生,其自尊心显著下降,并展现出较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14]。这种现象的背后,暗示着语言欺凌的伤害并不会立即显现,而是通过逐步侵蚀个体的心理韧性和社交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欺凌这一现象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日益突出,其独特的特征与传统校园欺凌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欺凌的匿名性使施害者可以在没有任何直接面对后果的情况下,实施语言、图像或视频的攻击,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匿名性不仅导致施害者的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还增强了他们进行欺凌行为的冲动,从而使得网络欺凌的情况更加普遍且隐蔽。
(三)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
校园欺凌现象的复杂性不仅来源于外部社会因素,也深深植根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交互关系。根据心理学分析框架,个体的心理因素,例如自尊心、同理心及情绪调节能力等,均可能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的影响[15]。自尊心较低的学生,往往会通过施加暴力来获取暂时的权力感,从而弥补自身在社交或学业上的缺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补偿性攻击”。就如一项针对初中生的实验研究表明,低自尊与增加的欺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6]。
家庭环境在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作为微观系统,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发展及人际互动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在孩子的个性形成和社交能力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表明,来自家庭的积极情感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其参与校园欺凌的风险[17]。
校园欺凌的现象并非孤立无援,其发生常常根植于更为广泛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中[18]。教育政策在校园欺凌的发生中起着深远的影响作用[19]。诸如缺乏完善的反欺凌政策和应急响应机制,直接导致校园内的不法行为得以猖獗。以某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例,在缺乏针对性政策的情况下,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可能上升30%以上,且那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未能得到正当的支持和保护[20]。
三、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校园欺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梳理了相关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识别了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行为(如语言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所带来的多维心理影响。本研究不仅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注重揭示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以期从多方面理解校园欺凌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郑玲.校园欺凌现状及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成才之路,2022,(16):34-36.
[2]王龙洋.体育锻炼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D].导师:金光辉.广西师范大学,2023.
本文系鹰潭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校园欺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24Y7LXK7-L7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