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开展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策略
刘诗一
大连金普新区同和中学 116620
引言: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初中化学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综合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研究基于新课标开展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策略,对推动化学教学发展至关重要。
1.整合多学科知识
1.1 明确知识融合点
明确知识融合点是开展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基础,需紧扣新课标要求,找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例如,在“水的净化”主题中,化学层面聚焦过滤、吸附等净化原理,可融合生物学中“水与生命活动”的知识,分析净化后的水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结合物理学中“分子运动”的原理,解释活性炭吸附杂质的微观过程;关联地理学中“水资源分布”的内容,探讨不同地区水质差异对净化方法选择的影响。通过梳理这类交叉点,使化学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成为连接多学科的纽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是中心科学”的内涵,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需以化学核心概念为锚点,搭建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结构化网络。可采用“主题—模块—知识点”的三级架构,以“常见的化学反应”为主题,下设“能量转化、物质变化、环境影响”三个模块:“能量转化”模块融合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分析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物质变化”模块结合数学中“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不同反应的速率变化并绘制曲线;“环境影响”模块关联生物学中“生态系统平衡”,探讨化学反应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1.3 挖掘知识关联案例
挖掘知识关联案例能为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生动素材,使抽象的知识融合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金属的锈蚀与防护”教学中,可引入“古沉船金属文物保护”案例:化学角度分析铁生锈的氧化反应原理,物理学角度研究海水盐度对锈蚀速率的影响,历史学角度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美术学角度探讨锈蚀痕迹对文物审美价值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既能掌握金属防护的化学方法,又能理解多学科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协同应用。
2.创新活动形式
2.1 设计项目式活动
设计项目式活动需围绕真实问题展开,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多学科知识。例如,以“校园垃圾分类与处理”为项目主题,化学学科负责分析不同垃圾的成分及降解原理,如塑料的化学稳定性与可回收性;生物学学科研究厨余垃圾的堆肥发酵过程;数学学科负责统计校园垃圾产量及分类准确率;美术学科设计垃圾分类标识。学生分组制定方案,从垃圾收集、分类到资源化处理,全程参与实践,最终呈现项目报告并改进校园垃圾分类系统。这类活动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2.2 开展探究性实验
开展探究性实验需打破单一学科实验的局限,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设计并验证假设。例如,“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因素”实验中,化学学科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生物学学科观察不同土壤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地理学学科分析当地土壤类型的成因。学生自主设计变量控制方案,如改变土壤酸碱度,记录植物叶片颜色、生长高度等数据,通过跨学科分析得出结论。再如“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除了化学层面研究燃烧产物,还可结合物理学中“火焰温度分布”的测量,用温度计测定外焰、内焰、焰心的温度差异;关联数学中“燃烧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绘制蜡烛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使实验探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2.3 组织户外考察活动
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化学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例如,参观污水处理厂时,学生可观察化学混凝剂的使用过程,理解“胶体聚沉”原理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知识分析污水来源与当地水系分布的关系;通过采访工程师,了解处理工艺的优化与社会环保需求的关联。考察金属冶炼厂时,化学角度认识金属冶炼的化学反应,物理学角度了解能量消耗与转化,社会学角度探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户外考察需提前设计任务单,明确各学科的观察要点和探究问题,使活动目标清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
3.完善评价体系
3.1 制定多元化评价指标
制定多元化评价指标需突破传统的知识考核模式,从知识应用、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在“水质检测与保护”实践活动中,评价指标包括:化学知识应用(如正确使用检测试剂测定水中pH值、溶解氧含量);跨学科能力(如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实践操作技能(如规范采集水样、记录数据);团队协作表现(如在小组中是否主动承担任务、有效沟通);社会责任感(如提出的水质保护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指标兼顾过程与结果、认知与情感,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的成长,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3.2 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需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表现,通过持续记录与反馈促进学生发展。可建立“实践活动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数据记录、反思日志、小组讨论记录等材料,动态追踪其在知识融合、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进步。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中,记录学生从选择植物材料(如花瓣、果皮)、提取汁液,到测试其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效果,再到分析实验误差并改进方法的全过程。教师通过定期查阅档案袋,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指出学生在结合化学原理分析变色现象时的不足,引导其关联生物学中植物色素的性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尝试与创新,而非仅关注最终结果。
3.3 运用信息化评价手段
运用信息化评价手段可提高评价的效率与客观性,同时增强评价的互动性。例如,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如腾讯文档、石墨文档)实时记录小组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各小组的任务进度、讨论内容,及时给予点评;采用评价APP(如Kahoot)设计互动测试题,在实践活动后开展跨学科知识竞赛,如“化学与生活”主题中,通过图片题考查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化学)与人体健康(生物学)关系的理解,答题结果即时统计并生成分析报告。此外,可借助数字化实验设备自动记录实验数据,如用传感器测量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pH值波动,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图表,作为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准确性的依据。信息化手段使评价更便捷、透明,同时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助力其调整学习策略。
结束语:基于新课标开展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化学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整合知识、创新形式、完善评价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标下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常明微,姜淼.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实践——以“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5,(17):52-56.
[2]杨礼艺.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3]黄玲.新课标理念下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新世纪智能,2025,(9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