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李纪红
莒县环境监测站 山东日照 276500
摘要:本文综述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中的应用。FTIR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多组分同时分析的能力,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FTIR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温室气体监测、污染物成分分析、大气化学反应研究、空气质量评估等方面。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FTIR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适用性,也强调了其对于促进环境保护、提升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大气复合污染监测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准确、高效地监测大气污染物成分和浓度,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方法,在大气污染监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是基于物质对电磁辐射特定波长的吸收来分析样品内部组分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原理在于,样品中的分子具有特定的振动和转动模式,当这些分子与穿过样品的红外辐射发生相互作用时,会选择性地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从而导致分子能级的变化。FTIR技术采用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的理论,即任何复杂的周期性函数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和。通过对穿过样品后的辐射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处理,可以将时间域上的复杂信号转换成频率域上的简单清晰信息。FTIR光谱图能够明确显示样品中不同分子对特定红外波长的吸收特性,每种分子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会在光谱图上形成特定的“指纹”吸收峰。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用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样品中含有的各种化合物,使FTIR成为一种高度精确和可靠的分析工具。
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的组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系统主要由四个关键部分构成:样品室、光源、干涉仪和检测器。样品室是放置待分析样品的区域,维持其温度稳定性对于避免外部气流干扰实验结果至关重要。光源负责提供覆盖样品可能吸收的所有“指纹”区域的连续光谱,常见的类型包括特定波段的激光光源和高压氙气弧光源,其中中红外光源如硅碳棒光源、陶瓷光源和EVER-GLO光源等尤为重要。干涉仪作为FTIR系统的核心,通过分束器(常用材质为溴化钾或碘化铯,因其对中红外光具有良好透光性)将入射光分成两束平行传输的光,一束固定,另一束通过移动反射镜改变路径长度以产生干涉,最终在检测器处重新合并形成干涉图案。检测器则负责将干涉仪输出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测量不同波长红外光引起的电流变化来记录样品对特定波长的吸收情况,从而获取样品的红外光谱。
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3.1监测温室气体
FTIR技术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测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持。在应用FTIR技术监测温室气体时,其原理基于不同气体分子对特定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等温室气体,各自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会在FTIR光谱上呈现出特定的吸收峰。例如,CO₂在波长约2349cm⁻¹和667cm⁻¹处有明显的吸收峰,CH₄在3019cm⁻¹和1306cm⁻¹等位置出现吸收峰,N₂O则在2224cm⁻¹和1285cm⁻¹等波段有吸收特征。通过高分辨率的FTIR光谱仪对大气进行观测,收集特定波段的红外辐射数据。仪器将接收到的红外光按照波长展开,形成光谱图。分析光谱图中对应气体吸收峰的强度,利用朗伯-比尔定律,结合已知的气体吸收截面等参数,即可准确反演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3.2分析污染物成分
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可有效分析污染物成分。不同污染物有着独特的分子结构,这决定了它们在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以二氧化硫(SO₂)为例,其在红外光谱特定波段存在吸收峰,如在波数约1361cm⁻¹与1151cm⁻¹处有明显吸收。监测时,利用FTIR光谱仪采集大气样本的红外辐射。仪器将红外光按波数展开,得到光谱图。对于氮氧化物(NOx),NO在约1876cm⁻¹处有吸收,NO₂在1610cm⁻¹附近有特征吸收。通过对比光谱图中这些特征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结合标准谱库,就能确定是否存在这些污染物。对于一氧化碳(CO),在2170cm⁻¹左右有吸收峰,挥发性有机物(VOCs)由于种类繁多,各有其特征吸收波段。将测量所得光谱与已知污染物光谱对比,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可实现对污染物种类的识别以及浓度的定量分析,为精准溯源和污染管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3.3研究大气化学反应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研究大气化学反应方面作用显著。在大气环境中,众多化学反应持续发生,影响着大气污染的形成与演变。利用FTIR技术监测时,首先对特定区域大气进行持续光谱采集。以常见的光化学反应为例,当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氮氧化物(NOx)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前,FTIR光谱呈现出参与反应物质对应特征吸收峰,如VOCs和NOx各自的特征峰。随着反应进行,不断采集光谱图。若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如臭氧(O₃),在光谱图中约1043cm⁻¹处会出现新的吸收峰。通过对比反应前后光谱图中吸收峰的增减、位置变化以及强度改变,结合化学动力学原理,能够推断出反应路径。例如,确定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进行。同时,依据吸收峰强度变化的速率,可计算出相关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从而深入了解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与转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4评估空气质量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估领域的应用,其核心在于对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和成分的精准测量。该技术通过捕捉并分析大气样品在红外光谱区域的吸收特性,能够定量测定多种污染物的浓度,这些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长期的FTIR监测不仅揭示了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还描绘了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这种时空维度的数据积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路径以及影响范围。这些实证数据成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参考,帮助决策者确定优先治理区域,设定合理的排放标准,以及规划有效的减排措施,从而确保政策的制定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助于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多组分同时分析的能力,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监测温室气体、分析污染物成分、研究大气化学反应、评估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应用,FTIR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FTIR技术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娴.差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大气污染气体检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2]孙利平,邵利民,汪婉萍.不同分辨率下气体样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误差[J].光谱实验室,2012,29(02):681-685.
[3]叶树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识别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