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杰《翻译伦理学研究》评介
袁敏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西方翻译伦理思想是由贝尔曼率先提出,经韦努蒂、切斯特曼、皮姆、罗宾逊等人继承并发展的有关翻译伦理方面的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成为研究热点,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和论文著作等发表或出版。吕俊的《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2001)可谓是国内翻译伦理研究的发端之作,书中不乏对翻译研究路径和结构主义思想的真知灼见。(胡作友、彭九州,2023:26)虽然吕俊等学者对建立翻译伦理学的呼吁具有前瞻性,但无法与本土翻译伦理传统和研究建立紧密联系,使得这些学者的翻译伦理学研究略显抽象。幸运的是,之后国内对待西方翻译伦理思想的态度逐渐由引进、模仿、套用转向反思、解构与批判。王大智的《翻译与翻译伦理:基于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思考》(2012)和彭萍的《翻译伦理学》(2013)等专著,都更深入、系统地进行了探讨,成为这一领域的力作。
2021年,又有陈志杰教授的专著《翻译伦理学研究》。此书对翻译伦理的探讨有了更多的新意,它已不仅停留在理论思考的层次上,而是努力弥合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之间的隔阂,对翻译行业伦理规范进行了探讨,并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不仅如此,陈志杰教授还对人们普遍认为与伦理无涉的机器翻译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机器翻译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做到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和翻译机器的伦理设计等问题。这无疑拓宽了翻译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它的内涵,是一部颇具新意的翻译伦理学的著作。下面是该书主要内容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介绍
《翻译伦理学研究》共有十章的内容,包括翻译伦理学的定位、翻译伦理学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翻译伦理研究的起点、译者责任、翻译专业伦理教育、平等文化关系的建构方式、文化翻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机器翻译伦理、翻译行业伦理规范、翻译理论研究伦理。
第一章:翻译伦理学的定位。“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之间的隔阂,我们可以从翻译伦理研究的视角,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关联,使“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得以相互过渡,既有助于“纯理论”的应用,也有助于“应用理论”合理地抽象为“纯理论”。从价值判断的实施空间来看,翻译的伦理关系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译者的翻译活动对社会及其成员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需要考虑这种影响在方法、内容和结果上是否具有可接受性。译者尽管在翻译伦理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不等于翻译伦理研究的全部内容,因此翻译伦理研究包括但却不等同于译者职业道德研究。
第二章:翻译伦理学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现有解决翻译伦理问题的途径,或是制定约束译者的行为职业伦理规范,或是要求译者依据自己的伦理实践以及观念等做出价值判断,而这种单一的伦理学理论只能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某一方面的伦理问题。要尽可能地解决所有伦理问题,翻译伦理研究必须把规范论、美德论、目的论和义务论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伦理问题和理论分析需要,使用合适的伦理工具。
第三章:翻译伦理研究的起点:“忠实”。“忠实”一直以来都是评估译文质量的第一标准,所以它也是一种伦理追求。“忠实”要求对译者对原文或原作者负责。解构主义学派的德里达从“忠实”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了否定和批判。但是译者还应对翻译活动中的其他相关方负责。无论是对“忠实”的维护还是批判,都以译者为出发点。而“真诚”是一种由内向外的交往态度,意味着尊重他者,愿意倾听,愿意解释,愿意与他者交流,也愿意承担责任。翻译和译者的世界非常复杂,远不是这样一个词所能概括的。”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翻译问题都围绕着“忠实”展开,也不能把翻译所建立的所有伦理关系都停留在“忠实”的关系上。
第四章:译者的责任。译者的责任是翻译伦理问题的核心。译者履行责任的前提条件是译者具备了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这样译者才能意识到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上。译者除了要对翻译活动负责,也要对翻译相关方负责。实际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与其他相关各方互为主体,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责任关系。翻译责任的主体间性意味着译者面对作者、读者、赞助人、出版商时同样是责任对象,也可以对他们提出责任要求。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译者逐渐形成了内在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不同的社会层次,译者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会有不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要符合公平的伦理原则,实施干预行为时应该基于正当的理由。
第五章:翻译专业伦理教育。从我国高校的翻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缺乏伦理教育的课程,导致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翻译职业化的需要。所以高校教育仅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不够的,还需开设专业伦理教育的课程。翻译专业伦理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使翻译行业人员具备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译者的专业人格塑造和人性完善提供契机。翻译专业伦理教育应使学生掌握职业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使他们形成职业伦理情感,养成职业伦理行为的习惯。翻译专业伦理教育的关键是行善,也就是译者把自己的伦理信念自觉落实到翻译实践中的能力。在翻译专业伦理教育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学生培养伦理的信念。
第六章:翻译:平等文化关系的建构方式。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平等的本质是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之间如何共存。由于文化涵盖的范围太大,文化平等往往很复杂。因此,实现文化平等不能仅从文化本身出发,它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从全方位入手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从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各种文化已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因此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待不同的文化,而应该依照公平的原则,也即以差异性的方式对待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给予弱势文化更多的资源、权利和机会。身为译者,可以通过译本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对文化的权力和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从实现文化平等转向实现文化公平。
第七章:文化翻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就离不开翻译。翻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沟通形态。在人类文化共同体中,不同文化处于不同的权力对比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强弱关系。只有把翻译放到人类文化总体格局中去,才可能真正的协调文化关系。跨文化交流一方面要防止以普世主义之名行文化霸权之实;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文化多元主义之名行利己主义之实。在跨文化交往中,同感、共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要理解另一种文化或社会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方式。
第八章:机器翻译的伦理。当前,机器翻译飞速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机器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翻译效率,降低了语言服务成本,可满足一般性的翻译服务需要。但是,机器翻译忽视了翻译的伦理性。机器只能进行语言转换,而翻译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交际行动,所以机器翻译不能从交际出发进行翻译,无法做出调适性的策略选择,因此无法主动承担译者的伦理责任。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质量也越来越高,导致更多客户选择机器翻译服务,实施翻译的主体就不在是译者。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译者主体性,挤压了译者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无人对翻译质量负责。不仅如此,机器翻译在将来还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应将其纳入伦理范畴中进行改造。
第九章:翻译行业伦理规范。翻译行业伦理规范主要针对译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履责行为,为译者解决职业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提供行为准则,是翻译行业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因为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提高翻译行业的声誉,改善译者的工作状况。翻译协会有制定行业伦理规范的权力,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确保翻译行业伦理规范的有效性,在实施的过程中,翻译协会不但要做好宣传工作,还要在向全社会昭示行业内部自我约束的同时,使协会成员深入理解行业伦理规范的内容,以及伦理规范的约束力与从业人员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使行业伦理规范内化为从业人员的自发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把伦理规范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需要立法为翻译行业伦理规范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支撑。
第十章:翻译理论研究的伦理。翻译理论研究的伦理是指建立在对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的伦理分析之上,针对翻译理论研究者的伦理。翻译理论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因此其研究方法或结果也必须符合伦理原则和标准。一直以来,翻译理论研究的伦理问题未得到足够的关切。翻译理论研究不是以物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人和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很可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伦理情境;在传播翻译理论知识时,可能造成不好的伦理后果。因此,译学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研究对象,禁止对其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防止理论研究给翻译实践、翻译行业以及相关各方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些伦理目标,有必要随时对翻译理论本身进行价值批判和反思。
二、简评
(一)创新点
《翻译伦理性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翻译伦理研究的视角,努力弥合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之间的隔阂,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关联。无论是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翻译伦理研究,最终都以翻译的本质为纽带。前者通过多样的伦理观和思想观,为翻译实践提供不同的尝试、指导和预测;而后者通过单一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效果,为伦理思想提供修正和革新,从而保持两者之间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吴术驰,2021)其次,对人们普遍认为与伦理无涉的机器翻译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机器翻译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提出机器翻译应纳入伦理考察范围。对机器翻译伦理的探讨无疑拓宽了翻译伦理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翻译伦理的内涵。最后,对翻译行业伦理规范进行了探讨,并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翻译行业伦理规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翻译行业形象,提高翻译行业的声誉,改善译者的工作状况。
(二)不足
本书为翻译伦理研究的视阈拓展和持续跟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然,也存在一些缺憾。一是本书大部分章节都是关于理论的探讨,支撑其观点的举例太少,读者读到一些概念理解起来会感觉困难。二是章节内容存在重复。第六章和第七章均讨论翻译对于文化平等的重要性,可考虑放在一起。三是章节顺序或可更加优化。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伦理被安排在第十章,过于靠后。翻译理论研究包括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应放在靠前章节,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逻辑。
三、结语
将翻译活动置于多元文化交流中看,翻译的目标在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融合。从这个意义来看,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就本质而言,都是伦理层面的。《翻译伦理性研究》关注到纯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的联系、提出要根据具体的伦理问题和理论分析需要使用不同的伦理工具解决问题、分析文化翻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探讨机器翻译涉及的伦理、以及为制定翻译行业伦理规范提供建议等,为翻译伦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丰富了翻译伦理应用的维度,为我国翻译行业完善和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提供了参考。仔细研读这本书,让人受益颇多。值得关注的是,翻译伦理研究需要给予更多更深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胡作友 & 彭九州.(2023).西方翻译伦理思想批判性审视. 中国翻译(02),26-34+188-189.
[2]殷明月.(2023).翻译与伦理的交互纵深性研究回顾与展望——《劳特里奇翻译与伦理手册》介评.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1),117-121.
[3]吴术驰.(2021).翻译伦理研究的反思与重构刍议. 中国翻译(05),5-14+191.
[4]许多 & 许钧.(2019).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05),130-137.
[5]熊兵娇.(2018).百年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批评与反思——邹振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评介. 中国翻译(05),61-64+76.
[6]鲍晓英.(2014).《论译者的伦理——文化间协调准则》评介. 外语与外语教学(05),88-91. doi:10.13458/j.cnki.flatt.004027.
[7]刘云虹.(2014).译者伦理:身份、选择、责任——皮姆《论译者的伦理》解读. 中国翻译(05),18-23+128.
作者简介:袁敏,出生年月:1998.8.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省泸州市,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