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的解决策略
许金城
蒙古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而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关键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肢体协调性与文化认同感。然而,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乡村学校舞蹈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多数学校无专业舞蹈教师、无标准舞蹈教室,甚至无系统舞蹈课程,导致乡村学生难以享受优质的舞蹈教育资源。随着“乡村振兴”与“美育中考”政策的推进,补齐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板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其资源短缺的解决策略,不仅关乎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对实现城乡美育均衡、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的核心表现
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并非单一问题,而是体现在“人、物、课、机制”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困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师资极度匮乏,多数乡村学校无专职舞蹈教师,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专业舞蹈知识与教学技能,仅能开展简单的肢体活动,无法满足系统舞蹈教学需求;二是硬件设施不足,超过80%的乡村学校无专用舞蹈教室,教学多在普通教室或操场进行,且缺乏舞蹈把杆、镜子、音响等基础设备,部分学校甚至无合适的舞蹈教材与音像资料;三是课程体系断层,乡村学校舞蹈教育多无固定课程安排,常被其他“主科”挤占,且课程内容脱离乡村学生生活实际,既未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也未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的解决策略(一)构建“多元协同”师资培养模式,破解师资匮乏难题
师资是舞蹈教育的核心,需通过“外部引入+内部培养”双路径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一方面,推进“校地合作”,建立乡村学校与地方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的合作机制,如邀请院校舞蹈专业师生定期到乡村学校开展“支教讲学”,或通过“线上直播课”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另一方面,加强“本土教师培训”,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乡村兼职舞蹈教师参与“低成本、常态化”培训,如利用寒暑假开展舞蹈基础技能培训,或开发“微课资源库”提供线上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快速掌握简单实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此外,还可挖掘“乡土人才”,邀请乡村民间艺人(如舞龙舞狮传承人、民俗舞蹈表演者)担任校外舞蹈辅导员,既补充师资力量,又能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二)推进“低成本+多功能”硬件改造,优化教学环境
受限于乡村学校经费预算,硬件建设需遵循“低成本、多功能、因地制宜”原则。一是改造现有空间,将闲置教室、礼堂等改造为“简易舞蹈教室”,通过张贴防滑地胶、安装简易把杆(可用PVC 管制作)、悬挂镜子(可用防水贴纸替代)等方式,满足基础教学需求;二是整合现有设备,利用学校已有的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搭配手机、平板等便携工具播放舞蹈教学视频,降低硬件投入成本;三是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公益捐赠”“校企合作”等方式获取舞蹈器材,如联系公益组织捐赠舞蹈服、舞蹈鞋,或与本地企业合作建设“微型舞蹈功能室”,缓解学校经费压力。
(三)开发“乡土特色”舞蹈课程,填补课程断层
乡村学校舞蹈课程需摆脱“照搬城市模式”的误区,结合乡村资源开发特色内容。一是挖掘乡土文化素材,将乡村民俗舞蹈(如秧歌、采茶舞)、农事劳动动作(如插秧、收割)转化为舞蹈教学内容,编写《乡村特色舞蹈校本教材》,让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二是设计“碎片化”课程形式,考虑到乡村学校课时紧张的特点,将舞蹈教学融入“大课间、课外活动”,开展“10 分钟舞蹈操”“校园舞蹈社团”等活动,避免课程被挤占;三是结合学生兴趣,引入简单易学的流行舞蹈、亲子舞蹈等内容,通过“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逐步构建“基础+特色+兴趣”的三维课程体系。
(四)建立“多方联动”协同机制,保障长效发展
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破解,无法依赖单一主体的力量,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落实、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四方协同体系,形成联动合力。在政府层面,需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的核心作用,将舞蹈教育明确纳入乡村学校美育考核指标体系,制定清晰的师资配备标准(如师生比、专业资质要求)与硬件建设底线(如简易舞蹈教室、基础器材配置),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申报等方式,为乡村学校舞蹈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要摒弃“重主科、轻美育”的传统观念,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定舞蹈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合理调整课程表,将舞蹈课纳入常态化教学或通过大课间、社团活动等形式保障课时,避免舞蹈教育被随意挤占。社会层面则需激活多元力量,鼓励公益组织发起“乡村舞蹈教育帮扶计划”,艺术院校、专业舞团可通过“送教下乡”“远程舞蹈直播课”等形式共享优质师资,企业也可通过捐赠舞蹈器材、资助舞蹈活动等方式提供支持,如定期组织“乡村舞蹈夏令营”,为学生搭建实践展示平台。家庭作为重要支撑环节,学校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推送等渠道,普及舞蹈教育对学生审美培养、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逐步转变家长“舞蹈无用”“影响学业”的认知误区,引导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与舞蹈学习,最终形成“四方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保障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的困境。
四、结语
乡村学校舞蹈教育资源短缺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其解决不能依赖单一手段,需从“师资、硬件、课程、机制”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多元师资模式、优化低成本硬件、开发乡土课程、建立联动机制,既能破解当下资源短缺的困境,又能挖掘乡村舞蹈教育的独特价值——让乡村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美、创造美,同时传承乡土文化。未来,还需持续关注乡村学校舞蹈教育的动态发展,根据政策变化与实际需求调整策略,真正实现“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舞蹈教育”的目标,为乡村美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云. 西安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蒋龙辉. 贵州非遗舞蹈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民间故事选刊,2023(7):34-36.
[3] 张千千,李叶,陈炯. 在地化美育课堂为乡村复兴造血[J]. 设计,2025,38(6):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