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旅游资源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探讨
罗玲玲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一、引言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这一政策导向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呈现出 "供需错配" 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行业亟需既掌握专业理论又熟悉地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常因缺乏实践能力与地方认知而面临就业壁垒。
本地旅游资源涵盖自然景观、非遗文化、红色遗址、乡村聚落等多元形态,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专业教学的天然素材库。将这些资源系统融入课程教学,既能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又能强化学生的地域认同与职业素养。从台江职校的非遗融入实践到三亚学院的 "行走课堂" 建设,多地院校已展开积极探索,但整体仍处于零散化、表层化阶段。因此,系统探讨本地旅游资源与课程的融合路径,对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本地旅游资源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价值维度
(一)赋能人才培养质量升级
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常因案例滞后、场景虚拟导致教学效果受限,而本地旅游资源为课程提供了动态更新的实践载体。在《导游实务》课程中,以本地古镇、非遗工坊为实训场景,可使学生直观掌握讲解技巧与文化阐释方法;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结合乡村旅游点的实际改造项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台江职校通过将苗绣、银饰锻造等非遗技艺融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成为地域文化传承者,实现了 "专业能力" 与 "文化素养" 的双重提升。
(二)助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本地资源的融合本质上是 "教育链 — 人才链 — 产业链" 的协同联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红色文旅资源转化为课程案例,引导学生设计红旅线路并通过新媒体传播,既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又为地方红旅产业注入了创新活力。这种 "教学 — 产业"双向赋能模式,既能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定制化人才支撑,又能通过学生的创意实践激活本地资源价值,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强化专业特色品牌建设
在同质化办学现象普遍的当下,本地旅游资源是打造专业特色的核心抓手。三亚学院《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依托三亚滨海景区与乡村旅游点,构建了具有热带滨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台江职校聚焦苗族非遗资源,形成了 "非遗 + 旅游" 的特色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专业辨识度。这种依托地方资源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既能增强专业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又能为院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本地旅游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红色基因与生态理念,是课程思政的天然素材。在《旅游文化》课程中解读本地古建筑的营造技艺,可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景区管理》课程中分析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伍鹏等学者指出,旅游管理类课程是思政元素融合的优质载体,本地资源的融入使思政教育从 "抽象说教" 转变为 "具象感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本地旅游资源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现实困境(一)资源转化机制不健全,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多数院校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利用停留在简单案例堆砌层面,缺乏系统性转化。一方面,资源普查不全面,对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隐性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教学素材局限于知名景区等显性资源;另一方面,转化路径不清晰,未能将资源特色与课程目标精准匹配,如将乡村旅游资源生硬植入《酒店管理》课程,造成 "资源 — 课程" 适配性不足。这种碎片化的资源利用方式,难以发挥其育人价值。
(二)课程体系协同性欠缺,融合呈现表层化
当前融合实践多局限于单门课程的局部调整,缺乏全专业的系统设计。一是课程间缺乏联动,《旅游资源学》中涉及的本地资源未能在《导游业务》《旅游策划》等后续课程中持续深化,形成 "各讲各的" 割裂状态;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足,未能像台江职校那样构建 "四课融通" 体系,导致资源融入缺乏整体性;三是实践课程薄弱,多数院校虽开设实践课,但多以参观考察为主,缺乏如 "服务创新工作坊" 等深度参与式项目,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三)师资队伍支撑乏力,融合能力不足
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实践经验是融合实施的关键制约因素。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多为"学院派",缺乏一线从业经历,对本地资源的产业价值与运营逻辑了解不深;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理论功底,但缺乏资源转化的教学设计能力,难以将非遗技艺、红旅文化等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块。尽管部分院校尝试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但多为短期讲座形式,未能形成稳定的 "双师型" 教学团队。
(四)实践保障条件薄弱,融合落地困难
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融合效果的实现。一是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多数院校与本地景区的合作停留在松散层面,难以保障学生开展常态化实训;二是教学设施滞后,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无法满足 "云景教学" 等创新需求;三是评价体系僵化,仍以理论考试为主,对学生的资源应用能力、创意实践成果缺乏科学评价,导致学生参与融合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五)校地协同机制不畅,资源共享不足
院校与地方文旅部门、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院校难以获取本地资源的最新动态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另一方面,利益联结不紧密,地方企业因缺乏明确的利益回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开放核心岗位供学生实践。这种 "校地两张皮" 的状态,使本地资源难以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限制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四、本地旅游资源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一)确立 "三维融合" 育人目标,锚定融合方向
借鉴台江职校 "三型融贯" 培养理念,构建兼顾基础、能力与特色的三维育人目标体系。一是夯实基础目标,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中融入本地资源基础知识,如在《大学语文》中解读地方文旅文献,在《旅游概论》中分析本地旅游发展历程,为学生奠定理论与文化基础;
二是强化能力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核心课中培养资源应用能力,如《导游服务》课程培养本地景区讲解能力,《电子商务》课程训练本地文旅产品直播销售能力;三是凸显特色目标,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将学生培养为 "地域特色型" 人才,如红色资源富集地区侧重红旅策划人才培养,非遗资源丰富地区强化文化传承人才培育。
(二)构建 "四课融通" 课程体系,夯实融合基础
以本地资源为纽带,打破课程壁垒,构建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核心课 + 特色实践课" 的四课融通体系。在公共基础课层面,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英语》等课程,实现文化浸润;在专业基础课层面,《旅游资源学》增设 "本地资源专题" 模块,系统讲解资源类型、价值与保护现状;在专业核心课层面,按课程类型精准融入资源:
•操作技能类课程(如《导游实务》):以本地景区、非遗工坊为实训场景,开展模拟讲解、服务实操等训练;
•策划管理类课程(如《旅游规划》):以本地资源开发项目为课题,完成乡村旅游规划、红旅线路设计等作业;
•营销运营类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围绕本地文旅产品,设计新媒体推广、节庆活动策划等方案。
在特色实践课层面,开设《本地文旅资源调研》《非遗技艺体验》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衔接。
(三)创新 "三景融汇" 教学方法,激活融合效能
参考三亚学院与台江职校的实践经验,构建 "拟景 + 云景 + 实景" 三景融汇的教学模式。在拟景教学中,建设融合本地资源元素的实训室,如模拟本地古镇导游厅、非遗技艺体验区,开展仿真训练;在云景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本地景区数字平台,开发 "云端研学" 课程,让学生通过数字终端开展沉浸式学习;在实景教学中,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开展 "行走的课堂" 实践,如组织学生参与本地景区游客管理、乡村旅游点调研、红旅活动策划等真实项目,将 "学 — 做 — 用" 融为一体。
同时,丰富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剖析本地资源开发典型案例;推行项目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本地文旅产品创新等课题;开展竞赛活动,举办 "本地旅游线路设计大赛"" 红色导游讲解大赛 " 等赛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红书等平台分享红旅资源,创新了实践成果展示形式,值得借鉴。
(四)打造 "三型融合" 师资队伍,强化融合支撑
建立 "仁爱型 + 专业型 + 融合型" 的文旅师资队伍培养体系。一是强化校内教师培训,通过 "下企业" 实践、地方文化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本地资源的认知与转化能力,组织教师参与本地旅游规划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二是构建校外师资库,聘请非遗传承人、景区管理者、文旅部门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讲座、指导实训项目,形成 "校内教师 + 行业专家" 的双师教学模式;三是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本地资源融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提升团队整体融合能力。
(五)完善 "四位一体" 保障机制,确保融合落地
构建 "校地协同 + 资源建设 + 评价改革 + 经费支持" 的保障体系。在校地协同方面,与地方文旅局、旅游企业共建 "文旅产教学研共同体",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明确各方权责与利益回报,如企业优先录用院校毕业生,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与创意服务;在资源建设方面,联合地方部门开展本地资源普查,建立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定期更新资源信息与产业动态;在评价改革方面,构建 "知识 + 能力 + 素养" 三维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调研报告、策划方案、实践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引入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在经费支持方面,争取地方政府专项经费,用于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开发等工作,保障融合实践持续推进。
五、结论与展望
本地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回应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破解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然选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素养上,更在于构建 "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 的良性生态。当前融合实践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突破资源转化不深、课程协同不足、师资支撑乏力等现实瓶颈。
未来,应从三个方面深化融合实践:一是推动融合向精准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域资源特色(如红色资源、非遗资源、滨海资源)构建差异化融合模式;二是强化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智慧化教学场景,提升资源呈现与实践教学效果;三是拓展融合广度,将本地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依托地方资源开展文旅创业实践,实现从 "人才培养" 到 "产业孵化" 的延伸。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终将培养出更多既懂专业理论又具地方情怀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Z]. 2021.
[2] 贵州省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东西协作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将非遗融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实践 [EB/OL]. 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8602.htm, 2024-11-20.
[3]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 "行走的课堂"——《旅游目的地管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践 [EB/OL]. http://lvyou.sanyau.edu.cn/2025/0726/c2359a402473/page.htm, 2025-07-26.
[4]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文旅产教学研共同体举办 "红色文旅资源转化与课程思政创新" 专题研讨活动 [EB/OL]. https://news.ndky.edu.cn/newsgl/18249.jhtml, 2025-05-23.
[5] 佚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下旅游景区服务创新与旅游扶贫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EB/OL]. https://m.book118.com/html/2025/0912/8015050040007132.shtm, 2025-09-15.
[6] 伍鹏,薛琳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2025 (14):45-49.
[7] 闫静,王婕霏。产教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 — 以三亚学院为例 [J]. 旅游论坛,2025, 18 (3):112-118.
[8] 刘佳婕,阮旦旦。红色文旅资源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教育与职业,2025 (10):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