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思考

作者

刘菡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25

摘要:为提升舞蹈教学水平,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进行了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作用,随后分析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带动舞蹈艺术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学生;情感表现力

舞蹈艺术是一种通过舞蹈动作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演绎,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形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加强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1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作用

1.1深入理解舞蹈作品艺术内涵

很多高校舞蹈作品中均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需要高校学生与舞蹈作品建立情感连接,强化提升舞蹈演绎的情感表现力,才能更好地展现这种艺术内涵,增进对舞蹈艺术内涵的认识与理解[1]。因此在共享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艺术内涵的过程。学生通过情感表达,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对舞蹈演绎效果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1.2增强舞台艺术感染力

舞台艺术感染力是一项衡量舞蹈演绎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展示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带动观众形成情感共鸣,以此来达到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的目的。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能够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传达舞蹈内在的思想情感,让舞蹈表演更加真实、打动人心,有效提升舞台的艺术感染力。

1.3提升舞蹈教学质量水平

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强弱对舞蹈教学质量水平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下,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强调舞蹈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忽略了学生内在情感的融入,导致整体舞蹈艺术呈现不佳,难以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不能有效提升舞蹈教学质量水平。通过加强学生情感表现力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将规范标准的舞蹈动作与情感关联在一起,更好地传达舞蹈艺术魅力,有效提升舞蹈教学质量水平。

2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力表现培养现状

从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力表现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学生情感表现认知比较薄弱,舞蹈动作演绎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情感表达,没有融入情感表现力的意识,难以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2]。(2)舞蹈教学形式单一,多为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进行模仿,缺乏情感引导,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3)舞蹈教学评价方式相对落后。当下教师舞蹈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评价往往关注技术性以及规范性指标,评价方式以教师“自上而下”评价为主,难以衡量学生情感表现力情况,不利于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培养。

3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

3.1深化理论基础,增强学生情感认知能力

很多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情感认知薄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舞蹈作品背景、文化历史、角色人物情感等理论知识方面的认识,因此难以与舞蹈中的人物、事物产生共情,不利于自身情感表现力提升[3]。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注重加强对舞蹈作品历史背景、角色人物、故事思想表达的解读,强化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例如在开展《梁祝》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该舞蹈作品中的历史背景,讲述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核,即建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教师应着重强调梁祝爱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爱恋,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认知融入舞蹈之中,以此来强化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2加强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在开展高校舞蹈教学时,教师还应加强教学创新,既要强调舞蹈动作的标准性,还应引导学生在舞蹈动作演绎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开展《孔雀舞》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孔雀生活习性视频,引导学生观摩学习,尝试用动作舞步展示孔雀的优雅与灵动性。随后教师可以将舞蹈动作拆分,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不同舞蹈动作背后所传递的情感。比如“张开翅膀”舞蹈动作内在的情感表现是孔雀的自信与骄傲,“低头饮水”舞蹈动作则展现的是孔雀柔美与谦逊。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情境,例如孔雀在清晨的森林中觅食、在求偶时展示自己的魅力等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舞蹈演绎,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孔雀舞》舞蹈中的情感内涵,并且通过舞蹈动作将这些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效果。

3.3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情感表现

为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培养效果,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还应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舞蹈动作的情感力表现,进一步提升情感力表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天鹅之死》舞蹈作品教学时,教师在评价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舞蹈动作标准、规范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下情感力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情感舞蹈表现力、肢体情绪传达能力、面部表情情感传达能力等,随后教师学生按照上述指标进行学习。通过引入情感表现力评价指标,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舞蹈练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评价中及时指出学生舞蹈动作情感表现力的可取之处,比如在表现“临终天鹅”舞蹈动作时,教师可以点评某位学生表情哀伤、真挚,鼓励其他学生从中学习,激励更多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或者学生自我评价,共享情感表达经验,彼此相互学习进步,提升情感表现力培养效果。

总结:总之,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较为专业复杂,需要教师加强对情感表现力培养作用的认识,了解学生在舞蹈情感表现力方面存在的薄弱之处。随后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弥补其中的薄弱之处,凸显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价值,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苗苗.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索[J].美与时代(下),2021,(03):142-144.

[2]刘文静.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匠心,2025,(02):36-38.

[3]程冬.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尚舞,2022,(1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