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张瑶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成装三厂

摘要:基层女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升队伍凝聚力、增强职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工作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宣传方式传统单一、个性化关怀不足等。因此,探索创新路径,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代基层女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挑战,随后探讨其理论支撑,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观、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路径,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工作模式、强化数字化手段应用、增强文化认同感等。最后,结合实践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期推动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高女工群体的职业获得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职业认同;数字化赋能

一、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基层女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部分企业或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仍以传统宣讲、文件学习等方式为主,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导致女工群体的参与度较低。同时,一些基层女工面临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她们更关注现实问题,如劳动权益保障、职业发展路径、社会福利政策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少对此类问题的具体解读,导致教育内容对其吸引力不足。此外,部分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了不同年龄、职业层次、文化背景的女工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无法精准满足个性化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较为单一,互动性不足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赖传统的会议、宣讲、文件传达等方式,缺乏创新手段和互动模式,导致基层女工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较低。例如,部分基层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时,仍采用集体宣讲或集中学习的方式,未能结合新媒体手段或互动式学习模式,导致学习效果较为被动。此外,由于部分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专业化培训,在开展工作时容易采用“一刀切”模式,忽视了女工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枯燥,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三)个性化关怀不足,情感纽带不够紧密

基层女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涉及政治信念和价值观的引导,还关系到个体成长和心理支持。然而,部分基层单位在开展工作时,更多关注理论教育,忽视了女工群体的情感需求。例如,一些基层女工面临工作压力大、晋升机会少、家庭责任重等问题,但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缺乏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导致部分女工缺乏归属感。此外,部分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脱节,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和文化活动中,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足。

二、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观

马克思主义女性观认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社会地位受到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可以帮助企业和单位更好地理解女工的现实需求,关注其在职业发展、社会保障、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挑战,并通过政策支持和思想引导提升其社会地位。例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关注女工的平等就业权、职业晋升机会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二)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中,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女工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例如,对于面临经济压力的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劳动权益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希望职业晋升的女工,则应加强职业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以提升她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发展信心。

(三)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理论强调个体与组织之间的非正式承诺和情感纽带。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契约的建立可以增强女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例如,企业或单位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对女工的尊重和信任,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心理支持,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现实针对性

结合女工的实际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例如,增加劳动权益保护、职业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此外,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女工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提高参与度。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和职业发展阶段的女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分层分类的模式,如针对年轻女工开展职业发展培训,针对中年女工提供心理调适课程,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二)构建多元化工作模式,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

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在线直播、互动问答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例如,创建思想政治工作主题公众号,定期推送政策解读、榜样故事、学习心得等内容,增强女工的参与感。同时,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讨会、座谈会等互动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部分偏远地区或工作繁忙的女工群体,可以开发移动端学习平台,让她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外,可通过“导师+帮扶”模式,鼓励经验丰富的女工带动新入职女工,形成互助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影响力。

(三)强化数字化赋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度。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女工的关注点和需求,精准推送相关教育内容;利用智能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企业和基层单位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女工的职业发展轨迹、思想动态、心理需求等,为不同群体定制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同时,可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使女工能够在互动体验中提升思想觉悟和职业认同感。

结论

基层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女工群体职业认同感、增强社会稳定性的关键举措。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优化。通过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贴近女工的现实需求,提升思想引导的针对性;通过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如新媒体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推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高效和深入。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价值观的传递,更应成为女工情感支持、职业成长的助推器。因此,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关怀、职业发展相结合,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未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数据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战略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女工成长、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陈晓峰.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20(4):45-52.

[2]李明辉,王艳.数字化赋能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J].现代企业管理,2024,18(2):101-109.

[3]赵慧,孙伟东.女工职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路径研究[J].劳动与社会保障,2023,25(1):68-76.

[4]刘芳,许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J].当代社会科学,2024,30(3):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