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探索

作者

许谦

仪陇朱德红军小学总校 637600

引言:

仪陇剪纸三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誉为“中国民间文化(剪纸)艺术之乡”,2007 年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 年第四批四川省农村生 求 成功入选 百城百艺”项目。其“三乡文化”(书法、篆刻、剪纸)具有深厚的历 术魅 E为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受众群体 学美 术课程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其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遗剪纸艺术传承现状与小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

(一)非遗剪纸艺术传承现状

仪陇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淳正”的独特风格。仪陇剪纸作品硕果累累,1985—1994 年10 年间,全县参加各级剪纸艺术展览的作品达2385 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535 件,由博物馆收藏400 余件,获得省、市以上奖励的作品74 件,2022 年建成全国首个何作霖剪纸博物馆。然而,目前仪陇剪纸艺术的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一代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剪纸艺术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创新。

(二)小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

2022 年新课标提出,小学美术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图像识读要求学生 的形象 彩、构图等要素;美术表现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各种美术材料和技法进行创 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创意实践要求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设计; 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非遗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美术形式,与小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高度契合,为小学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仪陇剪纸艺术特色分析

(一)地域特色鲜明

仪陇剪纸艺术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元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例如,仪陇剪纸作品常常以当地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传统节日、客家文化等为题材,展现了仪陇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底蕴。这种地域特色不仅使仪陇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二)技艺独特创新

仪陇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开拓性的变异,走出了一条“剪纸与书艺、剪纸与藏书票、剪纸与民间烫面、剪纸与火烧烫绘、剪纸与双手撕纸”相结合的新途径。其剪纸技艺精中有细,细中有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仪陇剪纸在折叠、剪切、刻画等基本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书法和篆刻的元素,使剪纸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丰富

仪陇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剪纸作品中的“福寿纹”“抓髻娃娃”等典型纹样,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通过学习仪陇剪纸艺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策(一)整合教材内容,传承剪纸艺术

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入钻研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教材,紧密围绕核心素养、新课标、大单元、大概念等要求,对教材中的剪纸艺术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发展水平的梯度化教学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剪纸艺术的启蒙教育为主。在教材中可设置专门的“认识剪纸”单元,通过生动有趣的剪纸故事,如讲述剪纸在古代如何用于节日装饰、祈福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展示丰富多样的剪纸作品,包括不同风格、题材和用途的剪纸,让学生直观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介绍剪纸的基本知识时,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向学生讲解剪纸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常用的工具(如剪刀、刻刀、纸张等)和材料特性。通过这些启蒙教育,让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教学难度。在高年级教材中设置“剪纸创作”单元,引导学生学习剪纸技艺的基本手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教师可以通过现场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每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法后,鼓励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和地域文化进行创作。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人物活动,或者挖掘仪陇当地的历史人物、红色文化、两德精神、传说故事、传统节日等元素,将其融入剪纸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融入校本课程,强化地域特色

仪陇县各学校应充分挖掘“三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剪纸艺术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传承剪纸技艺的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基石,精心设计一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剪纸课程。挑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如朱德元帅、张思德等,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并将其形象通过剪纸艺术表现出来。挖掘当地的传说故事,如“金粟书岩的传说”等,让学生以剪纸的形式讲述故事,赋予古老传说新的艺术生命力。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设计相应的剪纸主题课程,让学生制作具有节日特色的剪纸作品,如春节的窗花、元宵节的灯笼剪纸等,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剪纸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传统建筑,如具有川北特色的民居、古桥等,观察其建筑风格、装饰图案,并将其运用到剪纸创作中。关注当地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庙会等,让学生用剪纸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带领学生欣赏当地的自然景观,如琳琅山的秀丽风光,启发他们用剪纸展现家乡的自然之美。此外,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如朱德故居、金粟书岩、德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参观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剪纸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核心素养

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剪纸技艺,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讲解剪纸的历史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古代剪纸艺人的创作场景和作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剪纸艺术的历史变迁。展示历史图片,对比不同时期剪纸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发展的理解。在剪纸创作教学中,设置主题情境,如“校园四季剪纸”“我的梦想家园剪纸”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作品的表现力。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剪纸技艺。例如,设计“制作一本剪纸绘本”项目,让学生分组合作,从选题、策划、设计到制作,全程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图像识读能力,收集和分析优秀的绘本作品;运用美术表现能力,将故事内容通过剪纸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运用创意实践能力,设计独特的绘本风格和排版;同时,还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剪纸技能,还能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和学习剪纸的技艺和风格。通过放大、缩小、旋转等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细节,学习不同的剪纸手法和图案设计。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通过VR 技术,学生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剪纸工作室,与虚拟的剪纸艺人互动学习;通过AR 技术,将剪纸作品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此外,建立剪纸艺术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平台上可以上传教学视频、优秀作品展示、创作技巧分享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和交流剪纸艺术,拓宽学习渠道。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剪纸技艺,促进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定期举办剪纸艺术展览、比赛等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园剪纸艺术节”,展示学生的优秀剪纸作品。在展览现场,设置作品介绍牌,让学生向参观者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内涵。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同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和保存。开展剪纸艺术社团活动,成立剪纸艺术社团,吸引对剪纸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在社团活动中,安排美术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交流剪纸艺术。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主题创作活动,如“环保主题剪纸”“爱国主题剪纸”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剪纸艺术活动、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到社区为居民剪窗花、送祝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与社区合作举办剪纸艺术讲座和培训活动,让学生成为剪纸艺术的传播者。参与文化志愿者服务,如为养老院的老人剪纸、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剪纸作品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融入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剪纸技艺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核心素养,为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非遗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评估

(一)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品创作情况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情况。例如,通过对比学生在学习剪纸艺术前后的作品,分析其在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的进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二)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评估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包括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等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文化传承效果评估

文化传承效果评估是衡量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统计学生参与剪纸艺术活动的次数和频率,了解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程度。例如,统计学生参加剪纸社团活动、剪纸比赛、剪纸展览等活动的次数,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剪纸学习和创作活动,是否能够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和分享。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程度和未来参与意愿,评估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是否得到持续激发。评估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能够通过剪纸艺术创作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愿。例如,通过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了解情况;观察学生在剪纸作品中是否能够融入家乡的特色元素,如家乡的风景、人物、传统建筑等。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是否愿意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

非遗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融入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可以将非遗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仪陇“三乡文化”为例,仪陇剪纸艺术的独特地域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为小学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非遗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让非遗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同时,应加强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狄玉婷. 小学美术课堂非遗剪纸创意教学实践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5, (12): 144-147.

[2]王丽. 非遗资源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 [J]. 三角洲, 2025, (10): 221-223.

[3]黄媛馨. “非遗”遇上“双减”——谈如何让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增彩” [J]. 作家天地, 2025, (07):147-150.

[4]尤艺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探索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 (04): 108-111.

[5]金佳竹. 传承非遗,“节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J]. 文理导航(下旬), 2024, (11): 40-42.

[6]郝雅俊. 地方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剪纸”为例 [J]. 新课程, 2024, (25):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