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挖掘德育资源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思考

作者

盛雅萍

五河县第二中学 2333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平台,更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潜力巨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组织高质量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成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挖掘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将德育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行为及情节发展的细致解析,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时加强其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此外,利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与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入探讨道德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实现知识与道德的有机融合。

一、挖掘阅读课文内涵,渗透德育思想

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为发展的重要职责,每阅读一篇语文课文,教师都应该结合语文课文背后的思想展开深入的探究,竭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详尽的文本解析促使学生对文中所隐含的道德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研读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通过对文中陈太丘与其朋友之间约定及其后续矛盾的探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诚信与礼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原则。尤其是文章中元方以简单而深刻的言辞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种看似简单的道德观念,实际上是对“信”与“礼”的深刻阐述,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加强德育教育

构建富有吸引力且能激发思考的阅读教学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对道德议题的探讨至关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与内涵,还能引导他们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道德层面的反思。这样的学习场景有助于学生在贴近现实生活的背景下理解复杂的道德观念,并培养其从多元视角和更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篇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特定情境来加深学生对于主人公及其母亲之间深厚而复杂情感联系的理解。例如,在一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瘫痪后的主人公,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母亲为何总是推迟与儿子一起去看菊花。围绕着母亲内心深处的期望、她所作出的牺牲以及那些未能言说的遗憾,学生们能够展开深入讨论,体会母亲对儿子无私奉献背后隐藏的情感矛盾。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思考责任、关爱、遗憾等复杂的道德问题,还促进了他们对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关注,从而有利于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观念。

三、围绕重点话题讨论,分析道德观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章中所蕴含的道德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伦理思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道德议题鲜明的文章作为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角色面临的道德抉择及其带来的结果,来加深他们对道德选择复杂性的认识。这样的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道德冲突的本质,从而帮助他们构建更加成熟和全面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探讨文中所体现的白求恩同志的伟大精神。该文章通过描绘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具体事例,突出了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精神内核,并展现了他超越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白求恩为何能够毫不犹豫地选择远赴中国支持抗战,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类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到白求恩所体现的高度道德准则——责任感、无私奉献以及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国际主义的深远意义还能激励他们在遭遇挑战时坚守原则,勇于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组织读写结合教学,加深德育思考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伦理议题的深入思考。在完成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将文本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个人经历相联系,以此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形成个人观点的转变,并且有助于他们情感层面的成长及道德意识的增强。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安排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皇帝的行为及其背后蕴含的道德教训。学生可以从“皇帝”的自负、虚荣心,以及臣子们的盲目追随等方面分析,反思社会中类似的现象。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勇气与真实”的文章,深入讨论为何故事里的小孩能够洞察到皇帝的真实情况,而成年人却假装看到了新衣。学生可以从真实性与虚假性的对比出发,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他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如何勇于揭示真相,避免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因追求虚名而掩盖事实。

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课文内涵、创设教学情境、围绕道德话题展开讨论和组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展望未来,教师们应当继续发掘并优化语文课堂内的德育素材,使其在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昊.阅读教学中落实初中语文学科德育功能[J].格言(校园版),2022,(30):53-55.

[2]吴晓兰.谈初中语文阅读中立德树人的渗透[J].格言(校园版),2022,(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