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李晓娟
建阳学校 安徽省滁州市 239200
摘要:为扭转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知识学习机会,切实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体验并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便要在优化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以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就此,本文便从课堂教学氛围、自主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模式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展开具体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是学生系统性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使学生思维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既需要教师做好启蒙教育,让学生喜欢数学,更需要教师在革新自身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有意识做好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也让学生在遇到数学学习问题时,所想到的不是求助他人、不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问题进行持续且深入的分析,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引领学生在养成独立意识、收获学习成就感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学习能力,更进一步助推学生的全面性身心素质成长。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们之所以不喜欢数学,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学习特点之外,还有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很难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所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切实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知识学习氛围中,感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问题思考当中。
例如,对于《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用“串珠游戏”引入课题,让学生们在主动参与中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而在新授知识部分,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兔子乐园”里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品,使其在数个数、观察、记录、比较等过程中,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可能相差1,会用一一对应“圈一圈”的方法分析“为什么一种物体比另一种多1个?”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留出较为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在锻炼学生完整表达能力的同时,有效深化学生对“一一对应”数学思想的认知,使其有信心进行后续更为深入间隔排列知识的学习,也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意识。
二、设计探究式自主学习情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学生们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畏难心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上可以尝试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使其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育引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以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组织学生们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故事情境:“在愉快的六一儿童节庆典活动中,李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明明和丫丫一组,他们拿到了4个苹果,2瓶饮料和1个草莓蛋糕,请你帮他们分一分?想一想怎样分最公平?”在故事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分配活动当中,既促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导入,又集中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在积极、独立的数学思考中,自然体悟“平均分”这一课堂教学主题。与此同时,为了深化学生对于分数的认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们准备一张正方形纸,引领学生将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先引导学生理解“1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其中1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再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其中2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完成课本“试一试”内容。切实引领学生在动手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形成迁移类推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自主完善,更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建构合作式互动学习模式
合作式学习模式是新时期教学改革非常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可以深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引领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拓展思维,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指导中,要主动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在自然互动中更大胆、更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既辅助学生提升学习成效,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先在“拼一拼”环节,引导学生们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并计算周长,体会虽然都是同样数量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但由于拼法不同,它们的周长也不同,既体现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又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的思想。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比一比”环节为学生们提供不规则图形,请他们利用“猜一猜”“数一数”“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图形周长各是多少厘米?”“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等问题,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能够利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技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周长,深入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也使其在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感知数学“转化”思想的巧妙,享受思维“碰撞”的体验,能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思考。
综上所述,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更是影响学生终身成长的教育内容。教师在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认知、创新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学质量,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加入喜欢的学习内容,在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引领学生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切实强化独立思考素养,逐步提升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推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索朗多布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J].传奇故事, 2024(12):87-88.
[2] 毛玮.基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 2022(15).
[3] 张娟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张健燕.融学课堂应用下的小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23(7):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