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邢台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路径研究

作者

杨胭茹 刘泽刚 王霜 杨晶晶

1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054000 2内丘县融媒体中心 054200

摘要:邢台市拥有3500多年的建城史,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邢台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古城,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周边地市还很落后,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立足邢台市文化产业现状,指出了邢台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把文化思想放在突出位置,此后总书记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出重要论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在治国理政中占据重要位置,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邢台市拥有3500多年的建城史,缔造了“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璀璨文明,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文化传承久远。然而,当前邢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发展速度缓慢、挖掘深度不够、地方特色产品不足等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文化思想背景下,充分发挥本市自身优势,为促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邢台不仅在扎实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聚焦城乡结构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而且也积极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本市文化产业,积极投身“文化兴市”战略,打造“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名片。

(一)基本情况

目前,邢台有3个省级文化产业十强县(平乡县、沙河市与内丘县),有3个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宁晋县393工笔画艺术集聚区、内丘县扁鹊文化产业园区与沙河市玻璃文化创意和玻璃艺术刻绘集聚区),有9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邢台天河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宁晋古槐画廊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邢台市信都区邢台大峡谷—前南峪旅游度假区)。2021年,有14个重点项目产业入选《2021年河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荐名录》。2023年,邢台实施“文化兴市”战略,邢州湖、东由留码头等相关文旅产业稳步推进。2024年,开展七里河带休闲旅游区建设工作、举办“柏乡牡丹花节”文创市集文创活动,组织威县粗布纺织技术、广宗柳编等项目参与非遗产系列展示活动,文化产业相对比较丰富。

(二)基本特征

第一,邢台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邢台有邢窑陶瓷烧制工艺、广宗柳编、威县土布仿制技艺、邢台四股弦、邢台梅花拳等;另外,邢台还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邢台地标性建筑清风楼、开元寺、邢窑遗址、玉泉山等。第二,邢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邢台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将继续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联动,突出产业优势与文化特色,推进邢台实现高质量发展。如积极开发扁鹊资源,创新发展方式,打造“旅居+养生”特色文旅发展模式;开发邢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古城街区,如南北长街以及邢台好南关,使老街更具新潮味,在街道创新变革中彰显文化古韵气息;开创“文化+农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邢台张尔庄村将之前单一的葫芦种植生产与文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一格葫芦文化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第三,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传播载体。借助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邢台这座历史悠久而低调的城市。

这一系列举措都印证着邢台正在通过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的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文旅产业与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确保邢台在经济转型与文化兴市联动重塑。

二、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邢台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邢台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晚、速度缓,在文化资源挖掘方面有待提升。首先,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以邢窑白瓷为例,众所周知邢窑是唐代烧制白瓷的中心,其陶瓷色彩、装饰图案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对于邢窑白瓷的形成的烧制工艺、色泽搭配、工匠精神以及当时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缺乏更为深层次思考与探索,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底蕴的产品附加值不理想,尚未形成招牌式、体系化邢台文化明信片来彰显邢台的独特魅力。其次,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够。虽然文化产业已经和旅游、养生、农业等相关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发展,但是目前的融合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尚未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水平融合发展模式。

(二)专业人才队伍亟待优化

邢台文化产业整体向前发展,优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首先,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有待加强,邢台综合类高校数量较少,高校专业设置上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企业产业以及文化融合学科较少,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节,难以大规模、短时间培育出满足当地文化产业多样化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导致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如在邢窑产业中,产品的制作、宣传、创新、营销等环节缺乏相应人才,供需矛盾加剧。其次,人才队伍引进不畅,由于邢台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与医疗资源、人才引进薪资及津贴、城市文化氛围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城市,这就导致邢台在每年招牌中引进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情况并不理想,使得许多文化产业人才在就业时优先考虑更具性价比的城市,而导致邢台人才招聘处于劣势地位。其次,邢台本土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许多相关专业在外读书的邢台本地人热衷于回到家乡求职工作,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类求职岗位有限,竞争压力大而选择异地就业。

(三)文化产业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文旅市场不断升温,各地的古街、古镇纷纷成为热门打卡地。但是,各区域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人民对于不同地区文化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影响下,部分古街、古镇的开发者只看到了原有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了地区本身文化的挖掘,照抄照搬已有现有的商业模式。此外,由于创新力度不足,部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僵化教条,对文化产业区域的开发没有合理明确的规划,只是重视数量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建设,以至于陷入了同质化怪圈。例如,邢台“好南关”景区,虽然是在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大力推行“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的古城保护利用工程,打造以民国建筑风格为主要格调的文化休闲空间,初开市吸引大量游客,营造了新文旅的消费场景。但是,不难发现,“好难关”的商铺、营销模式与其他古镇、古城相似度比较高,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相对较少,导致景区里只能看到批量生产、脱离地域属性的旅游产品。

三、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深度开发与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只有实现系统化深层次挖掘,才能够使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实现当代价值。一方面,要组建专家学者、教授大咖对某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渊源、发展脉络、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系统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了解当时文化资源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如可以通过邢窑白瓷来彰显邢窑风采,传播邢窑白瓷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发包容的融合精神和创新进取的开拓精神。在此基础上,要打造文化精品,开发高质量文化产品,如通过话剧、小品演出等形式来展现文化产品背后所蕴含的独特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产业与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如打造“文化+旅游+科技”文化产业新模式,整体规划文化旅游线路,将文化素材景点如清风楼、好南关、开元寺、博物馆、扁鹊庙、崆山白云洞等景区进行串联,打造主题文旅线路图,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旅者身临其境感受邢台古城的繁华市集。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邢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科技、高素质的人才。第一,位于邢台的高校要承担为当地文化产业向好发展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如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专业设置,统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在校生的综合素养,为毕业求职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实现,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专家。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聚焦邢台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高薪资待遇,敢于打破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不受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精准引进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农业融合等方面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对于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引进方式,并围绕人才配偶安置、子女上学、就医等问题给予全面保障,提供人才绿卡,建立人才绿色档案,真正实现人才既能引得来,也能留得住。此外,要给予政策性支撑。邢台本身就是个小城市,人才要能后期留得住,不仅要将前期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后期工作的大力支持,如建立文化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在文化产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不断文化产业创新的斗志;鼓励本外出求学的本地学生回台创业,并给予各项创业补贴,提供贷款优惠政策等。

(三)彰显文化产业独特性

瓶子可以仿制,关键是要装不同的“酒”,装极具地方特色、与众不同的“地方酒”还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第一,定位要突出创新。要对邢台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重新挖掘、整合和创新,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设计、塑造和传播,以此才能真正引爆网络、带火消费。第二,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强对独创性文旅产品的产权保护,鼓励文化创意和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整治恶性和无序的抄袭模仿,促进各地景区百花齐放、优胜劣汰。第三,提高景区服务。各景区要细化景区管理办法。设定星级评定来约束商家服务,同时加强管理,通过定期举办岗位培训,服务意识宣讲会等方式,提升景区和商家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满足旅客的需求。

结语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业态经济形式,重塑了地区发展的物理空间、自然空间和精神空间,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地域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振兴需要大力挖掘地区文化资源,重视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彰显文化产业的独特性。总之,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带头行动,社会各界协同发力,为邢台的文化产业赋能续航。

参考文献:

[1]苗琳,马红霞,李爱平.邢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220(04):51+67.

[2]李 虹,杨晓妹.邢台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3):249—250.

[3]姚娟,刘自为.科技赋能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理论,2022(9):91-93.

[4]曹茜茜.善用旅游资源 盘活文旅产业[N].湖南日报, 2021-04-1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2025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背景下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TSKGH2024230)

作者简介:杨胭茹(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研究生,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