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管理水利工程造价概算中的风险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杨广宇
辽宁和城建设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辽宁省盘锦市 124100
引言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造价概算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的关键环节,对工程投资控制、资金合理分配以及项目可行性评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深入开展水利工程造价概算中的风险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 风险识别的重要性
风险识别是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环节,它能够帮助项目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为后续风险评估、应对策略制定以及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提供基础。通过准确识别风险,可提前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避免因风险事件导致的造价失控,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项目目标的实现。
2 水利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工程管理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管理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指导项目开展,推进项目实施,对水利工程造价影响较大。水利造价管理过程比较繁杂,涉及工程的建筑、咨询、设计、施工等各个建设的主体。水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投资估算及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及报审。项目前期造价编制精度及审核力度对整个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而很多建设单位不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阶段,初步设计深度不够,概算编制精度差,且建设单位为此投入的资金及精力较少,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的结算、决算等后期进程中。正因如此,项目结算将超出概算,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的工程造价,直到工程在施工时发现实际成本增加,此时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挽救。导致项目出现大量的签证及变更项目,出现低价中标而高价结算的情况,对项目的有序开展造成非必要的阻碍。故参建各方的工程管理水平直接决定水利工程造价。
2.2 技术水平不足
技术水平不足是制约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造价管理软件和工具不够先进,难以满足复杂项目的需求。例如,传统的造价管理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应对大规模、复杂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需求。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导致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足,也影响了造价管理的效率。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导致造价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不足不仅影响了造价管理的效率,还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和成本。
2.3 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工程成本波动,增加预算不确定性
水利工程建设通常涉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环境变化或其他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项目的进度延误或设计方案的重新调整,从而引发额外的成本。例如,水利工程常常建造在水源地、山地或低洼地区,可能会受到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施工暂停或设备损坏,造成额外的修复费用。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条件的不同等地质因素,也可能使得原定的施工方案无法顺利进行,需增加更多的技术措施或更换施工材料。这些自然条件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变化,导致工程项目造价出现超支,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到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进度。
3 水利工程造价概算中风险的动态调整机制
3.1 准确计算材料预算价格
准确的材料预算价格是水利工程造价的重中之重。由于水利工程具有施工区域偏僻、施工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特点,因此房建、市政等行业发布的材料信息价并不能直接采用。水利工程材料预算价格由材料原价、运杂费、采购及保管费、运输保险费组成,对这四项有准确的计算才能保证材料预算价格的合理。在材料预算价格编制时,对工程实体使用量较多或价格较高的材料进行详细计算,对用量较少及价格较低的材料简易询价。如此,既能提高编制概预算的精度,还能提高编制效率。此外,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地点的特殊性,信息价并不适用于水利工程。材料预算价格还需实地调研和考察。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种类繁多,价格相差幅度较大,因此需及时了解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减少因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还需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材料预算价格的计算。主要材料应从工程项目所在地材料供应商进行实际询价及调研,并要考虑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由此,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材料预算价格。
3.2 加强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解决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造价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严重影响了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更新。例如,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管理等各部门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设计阶段,设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地质、水文等基础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施工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控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变化,调整施工计划。应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造价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3 优化协同决策与沟通机制
① 建立定期汇报机制,确保各方能在预定时间内共享项目进展、成本控制与风险评估等信息。每次例会应明确各个角色的任务和实施情况,项目经理可以及时根据各方反馈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集中的项目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还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 ② 鼓励各个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风险管理。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和工作坊,提高团队对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他们在面对风险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造价概算中的风险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为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和实时调整机制,不仅可以减少预算偏差,还能提高项目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未来该机制将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促进造价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将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艳宁.水利工程造价超概算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6):160-162.
[2]李艳青.水利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的优化分析[J].珠江水运,2021(5):46-47.
[3]储正刚.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及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3,51(8):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