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对生存质量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
董春艳
吉林市化工医院 放化疗科 132022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患者不仅饱受生理痛苦,还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确诊后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康复进程与生存质量。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应对逆境、恢复良好心理状态,高心理弹性的肿瘤患者更能调节情绪、适应治疗,维持较高生存质量。现有研究多为短期观察,亟需从纵向追踪视角深入探究心理弹性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
一、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与生存质量的理论关联
(一)心理弹性的内涵与机制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压力、挫折和逆境时,调动自身及外部资源,恢复或超越原有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态能力。其作用机制涉及个人特质、家庭社会支持以及认知调节等多个层面。个人特质方面,乐观的性格、坚韧的意志等因素有助于个体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家庭社会支持为个体提供情感、物质等方面的援助,增强其应对压力的底气;认知调节则体现在个体对压力事件的重新评估与解读,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缓解负面情绪。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心理弹性强的个体能够更积极地看待疾病,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应对治疗带来的痛苦与不便,在逆境中实现心理的自我修复与成长 。
(二)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生理维度包括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睡眠质量等;心理维度涉及情绪状态、心理压力、自我认知等;社会功能维度包含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度、家庭支持等方面。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的副作用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状况;经济负担、社会歧视等外部因素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社会交往;而患者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方式则在生理与心理、社会功能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共同影响生存质量的高低[1]。
(三)心理弹性干预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理论基础
心理弹性干预通过增强肿瘤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调节其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进而改善情绪状态,减轻负面心理影响。当患者心理弹性提升后,能更从容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改善生理维度的生存质量。在心理层面,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自我认同,增强生活信心;在社会功能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更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提升整体生存质量。心理弹性干预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开展相关干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肿瘤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肿瘤类型、病程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心理需求和心理弹性基础各不相同。心理弹性干预需充分考虑这些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例如,对于年轻的肿瘤患者,他们可能更关注疾病对职业发展和婚姻生活的影响,干预过程中可侧重帮助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缓解职业和婚恋焦虑;而老年患者可能更在意家庭关系和生命意义,干预时应注重引导其回顾人生价值,增强家庭情感联结 。通过个性化干预,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持续性原则
肿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在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不断变化。心理弹性干预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阶段,而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在确诊初期,帮助患者接受疾病现实,建立治疗信心;治疗过程中,缓解治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康复阶段,引导患者回归正常生活,预防心理问题复发。同时,考虑到心理弹性的动态变化,需定期对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评估和干预调整,确保干预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助力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三)整合性原则
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方法。从资源角度,整合医疗团队、心理咨询师、家属、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形成支持网络。医疗团队提供专业的疾病治疗和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心理疏导;家属给予情感陪伴和生活照料;社会志愿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关爱。在方法上,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干预技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发挥不同方法的优势,全方位提升患者心理弹性,改善生存质量 。
三、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的实施路径
(一)认知层面的心理弹性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肿瘤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开展肿瘤知识讲座,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康复前景等,减少因对疾病的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引导患者改变不合理认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消极的思维模式,如 “得了肿瘤就等于被判死刑” 等错误观念,树立积极的疾病应对态度。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和想法,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分析,帮助患者重新评估疾病对自身的影响,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对疾病的心理适应能力 。
(二)社会支持层面的心理弹性干预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组织患者参加肿瘤康复团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患者在团体中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增强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引入志愿者服务、慈善组织援助等,为患者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关爱,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借助社会支持的力量提升患者心理弹性[2]。
(三)自我效能感层面的心理弹性干预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对心理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干预过程中,帮助肿瘤患者设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如短期的身体锻炼目标、生活自理目标等,当患者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引导患者回顾过往成功应对困难的经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具备克服疾病的能力。同时,为患者提供榜样示范,邀请康复效果良好的肿瘤患者分享经验,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 ∵ ,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心理弹性 。
四、结论
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干预与生存质量提升密切相关。通过剖析心理弹性干预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理论关联,明确个性化、持续性、整合性干预原则,并从认知、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等层面实施干预路径,为改善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方向。纵向追踪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入了解心理弹性干预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优化干预策略,加强多学科协作与资源整合,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弹性干预,切实提升其生存质量,促进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厉冰,宋展.多样性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1,19(05):533-536.
[2]张珂.心理弹性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 疗,2017,28(20):3899-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