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大概念”为楫,扬历史“单元教学”之帆

作者

梁少萍

南京市沿江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更新换代,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增加、教学时间有限,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现状,本文以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以大概念来统领历史单元教学。具体围绕大概念的提炼、单元学习目标的叙写、单元学习内容的重构展开论述,以期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教学;2024版新教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大概念。

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总共包含5课内容,分别是: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9课《北方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对本单元的解读是:“这一专题涉及中国古代史最为复杂的时期,包含四个学习要点和重点。一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二是民族迁徙和交融;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四是科技文化的繁荣。”[2]这一时期的中国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频繁更迭、战争不断、人口迁徙、区域开发、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史事众多、内容庞杂,给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不利于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尝试提取单元大概念,并以大概念来统领单元教学。

一、依标扣本,提炼单元大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3]

回扣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上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魏、蜀、吴三国政权建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三国鼎立的局面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最终西晋统一全国,但短暂统一之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西晋皇室南迁,建立东晋。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后来东晋和十六国分别被南朝和北朝所代替,南北形成对峙局面。尽管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政权分立,但其中又孕育着统一的趋势。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民族交融范围广、程度深、主体多元,这正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高速发展的时期。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概括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人口迁徙、区域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民族交融的推动因素,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则从客观上推动了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笔者最终将“民族交融” 提炼为本单元的大概念。

二、以学定教,叙写单元新目标

笔者所在的学校,8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父母忙于生计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自主学习能力非常薄弱,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更令人堪忧。初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进行分析,具备基本的时空意识,在教师的提问下可以自主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解读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等)的能力,能够初步使用历史术语来回答问题。七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还比较高,师生互动时能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加之中国古代史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难度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复杂性,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笔者立足校情、学情,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业质量标准,结合新教材内容及“单元导语”页下方的“学习要点”,围绕大概念来叙写学习目标,并设计有梯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及教学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地图册,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时间轴或政权更迭示意图,初步掌握历史图示的学习方法,直观感受“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历史图表材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多角度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因素,初步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各族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理解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信息,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交融的关键时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依据史料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说明,认识这些科技和文化成就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深化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三、问题引领,创设单元新结构

历史很厚重,教科书很薄。历史时空广大,课堂时空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为引领开展教学。无论是单元学习,还是每课学习,都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构成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迁移,获得新的知识。”[4]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民族交融”作为大概念,围绕历史背景、表现及影响,展开大单元教学。笔者依据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大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和本单元的大概念“民族交融”,设计了单元核心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如何在民族交融中走向统一?为突破这一核心问题,笔者将其分解为两个关键问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是如何交往交流交融的?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对推动国家统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两个问题在逻辑上存在递进关系,学生必须先搞清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具体表现,才能进一步分析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主问题明确后,基于问题的解决,笔者将单元学习内容进行了重组。首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及政权分立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结合新教材的编写情况,笔者将第16课“三国鼎立”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调整为第一课时,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及第19课“北朝政治”整合为第二课时。这两个课时主要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学生在绘制朝代更替示意图及识读历史地图的基础上,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内容调整后,学生能通过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政权更迭的基础上,展开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主题是“区域经济的开发”,主要包含第16课第三子目“魏蜀吴的发展”及第18课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经济的开发,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民族交融带来的直接后果。本课时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经济的开发对国家统一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课时为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本课时主要包含农业生产方面的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数学方面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艺术领域书法、绘画、雕塑、民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尽管这一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分裂,但科技与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深层次理解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课时以单元复习课的形式,对单元大概念“民族交融”的掌握及运用进行总结检测。将政权更迭示意图、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内容,以不同的史料方式呈现出来,训练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大概念”来整合单元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围绕大概念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在课时内容重构之后得到有效的解决,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历史知识及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大概念来统领历史大单元教学,是当前新课标和新教材背景下教师提升课堂效果的一把利器。大概念的提炼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学科板块大概念为主线,梳理单元大概念;在课时固定、课程内容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单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教师要立足学情,以问题为引领,围绕大概念重构课程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从琐碎的历史知识中解放出来,认识历史的全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7.

[2] 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4.

[3]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3.

[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8-59.

课题信息: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大概念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和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NJJK15-L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