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可视化板书设计在高中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陈思思

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 354000

一、思维可视化板书的概念与模型类型

思维可视化板书是指教师通过图形化、结构化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思维路径和知识体系直观呈现于板书的策略。其核心特征在于将抽象思维过程转化为可视的图形结构,运用线条、色彩与空间布局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与逻辑分析能力。常用的思维可视化模型包括:树状图,适用于层次分析;流程图,展现过程顺序;关系图,揭示内在联系;思维导图,整合多维信息;时间轴图,呈现时序发展;对比图,突出差异比较。这些模型可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灵活选用,帮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掌握艺术规律,实现思维训练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教学实施可从意象分析、情感把握、结构解读、作者背景等关键切入点入手,结合诗歌特点选择相应板书模型,实现知识传递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统一,提升诗歌教学的整体效能。

二、基于案例的不同类型思维可视化板书设计与运用

(一)意象型板书设计

意象型板书模型以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为中心,将相关意象通过图形化方式呈现其相互关系及情感呼应,旨在帮助学生在宏观框架中理解意象群所承载的主题意义。该模型尤其适合意象密集且象征意义突出的作品,能有效突破学生在诗歌解读中因意象零散而导致的理解障碍。以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登高》为例,杜甫开篇即以“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四组冷色意象,如利刃般划破视野,塑出空旷尖锐的意境;再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叠合空间高度与时间速度,“宇宙压下、生命冲下”的失重感瞬间攫住人心。他不直言悲秋,却让长江将“永恒”缩为一秒,落木为“光阴”配音,使生理登高化作心理坠落。继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将空间距离转为漂泊时长,把地理位移写成身份失落,高台越高,客愁越浓。“百年多病”更将老病钉在时光轴上,让“高”成了寿命倒计时。“独登台”的“独”,成了高处唯一支点,风撕须发、江吞视线,向上的努力全被折为向下的命运。诗尾“潦倒新停浊酒杯”,索性剪断登高豪情,连借酒的力气都被病痛没收。全诗无一字“悲”,却凭空间与时间下的意象对冲,让宇宙压迫、岁月流逝、老病漂泊等八重悲苦在高台上共振。教师在探究环节中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秋”字周围标注出诗中的意向群,并讨论其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速度之下催生出的悲秋之感,随后在板书中以“悲秋”为引导点,帮助学学分析出杜甫在本诗中所抒发的八重悲伤。在教学反思中发现,该板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意象网络,还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意象深层含义的兴趣,但对部分抽象意象仍需结合文化背景进一步引导,确保理解的完整性。

(二)情感曲线型板书设计

情感曲线型板书模型以情绪递进为主线,将诗歌情感的变化过程通过可视化曲线或阶段流程展示,使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引导下把握情感发展轨迹。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黄庭坚的《登快阁》为例。诗人以叙事起笔,“痴儿了却公家事”,直抒胸臆道破官场烦扰的终结,“快阁东西倚晚晴”顺势转入凭栏远眺,刚卸下案牍劳形的轻快,瞬间便融进晚晴余晖里,情感从“释负”自然滑向“舒展”。继而视线随秋景铺展,“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以壮阔之景拓宽心境,初显的轻快被天地大美烘染得更甚,化作畅然舒展的快意,情感顺着景致的铺陈顺势上扬,不见顿挫。随即转入“朱弦已为佳人绝”的知音难觅之怅,情感有所折坠,又“青眼聊因美酒横”,以疏狂自遣破之,将一丝怅然消解为“以酒自适”的洒脱,情绪感保持着流动,顺势从“微怅”滑向“疏放”。最终收束于“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从眼前的凭栏赏景,一气跃向对归船、长笛、白鸥的归隐想象,把此前的轻快、畅意、洒脱,尽数汇聚成对自在生活的笃定追求,情感如水流归海般,落得个身心皆“快”的圆满收束,全程一脉贯通,盘旋而下直至终点。

教师依照“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结构,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相应情景下作者情感流动的趋势。在教学反思中发现,该板书不仅帮助学生梳理出《登快阁》清晰的情感脉络曲线,还激发了他们探究诗歌情感起伏逻辑的兴趣,但对“一气盘旋而下”这种整体情感流动的把握,仍需结合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与生平进一步引导,确保认知的连贯性。

(三)手法切入型板书设计

手法切入型板书模型聚焦诗歌运用的各类艺术手法,通过对不同手法的梳理与关联展示,助力学生把握诗歌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的关联。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如珠玉落盘,一串接着一串,毫无滞塞。起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借孙权典,正面赞其雄才大略,瞬间唤起对英雄主宰江山的追慕,手法从“怀古”自然滑向“赞英”,毫无断层。继而用刘裕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正面绘其北伐伟业,初显的赞慕被英雄的赫赫战功烘染得更甚,化作对英雄气概的热烈推崇。然后转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刘义隆典,借其草率北伐的败绩,反面警诫南宋朝廷。再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拓跋焘典,见百姓忘却国耻,沉痛批判。最终以廉颇自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此前的赞英、追慕、警世、批判,尽数凝为壮志难酬的悲怆与爱国深情。在教学反思中发现,该板书以“正面赞美—反面批评—自比”三线交织,不仅把孙权、刘裕、拓跋焘等典故织成一张“京口古今”网,还让学生一眼看见辛弃疾“借古讽今”的情感走向,但对“寄奴金戈”“神鸦社鼓”这类高度凝缩的典故,仍须补缀南朝宋北伐与北魏南侵的地图、社日巫音的民俗视频,才能让他们把“金戈”听成铁甲铮鸣,把“神鸦”看成民心麻木,从而完整抵达“雄心尚存”那一声隔代长叹。

三、总结

在板书可视化模型的支持下,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特别是在探究和总结阶段能够积极提出见解并参与板书补充。在理解深度上,思维可视化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信息系统化,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结构与情感变化,减少了因抽象理解而导致的误解。在情感共鸣方面,通过色彩、线条与图形强化诗歌意象的呈现,学生在视觉刺激下更容易与诗人情感产生共振,并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更高的投入度。然而,要实现最佳效果,还需在板书设计与课堂实施之间找到平衡,并通过教师培训与学生预习机制完善模型运用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淼.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2]袁乐.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一次函数图象运动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24,(24):12-13+35.

[3]沈德华.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初中生物学板书设计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24,(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