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新华

重庆丰辰晟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效与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当前,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质量标准执行不严、安全隐患频发等诸多挑战。本文围绕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与安全管理策略展开系统探讨,分析影响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管理机制与技术路径,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与管理参考,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与安全化发展。

关键词: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一)施工图纸深化与技术交底的执行力度

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起点在于设计成果的转化与现场技术交底的落地程度。施工图纸在完成初步设计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深化工作,包括构造节点详图补充、施工顺序优化建议及特殊工艺的技术处理说明。深化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图纸可读性,更是减少工程变更与施工错误的关键。在实际施工前,管理人员需组织各工种班组进行针对性的技术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全面理解施工要点和质量标准。通过技术交底记录制度,强化交底成果的追踪与落实,将质量要求由设计环节延伸至执行层面,增强施工团队的质量意识,进而为后续操作提供统一标准与明确指引。

(二)关键施工工序质量过程控制机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诸多关键工序,如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直接决定结构整体性能。在具体实施中,应由项目质检员全过程跟踪关键节点工序,并结合实时检查记录与问题整改机制,对施工工艺与质量偏差实施动态干预。混凝土施工环节的塌落度控制、振捣密实度要求、养护周期安排等均需严格执行规范标准,避免因工艺瑕疵导致结构潜在缺陷。质量控制还应结合标准样板引路制度,通过样板先行、过程比对的方式统一操作流程与质量验收尺度,确保实际施工与技术要求的一致性,有效降低工程质量返修率。

(三)施工材料进场验收与使用规范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受制于材料性能的稳定性与适用性,原材料及构配件的选用与管理成为基础保障。材料进场时必须执行严格的报验与复检制度,确保其符合设计文件与国家质量标准,禁止使用未经验收或不合格材料。在仓储与运输过程中,还需合理安排堆放位置与遮盖措施,防止因环境影响造成性能变化。对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材料,如防水卷材、保温板材等,应配合现场取样送检及使用前复验程序,确保其真实性能与设计匹配。在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立专人管理材料的领用与登记,避免混用、滥用现象出现,切实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与对策

(一)现场危险源识别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建筑施工现场存在大量动态变化的危险源,若未能及时识别并科学分级管理,将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安全管理需建立起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主线的闭环机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组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环境、设备运行、施工工艺等进行全面排查,结合工程特征识别高风险环节。对于确定的危险源,应根据可能后果与发生概率进行等级划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风险等级高的作业内容应安排专人监控,实施多重预警机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动态更新风险清单,跟踪风险变化趋势,确保风险管理体系具备实效性与前瞻性。

(二)高处作业与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的细化管理

高处作业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中事故频发的重要作业类型,其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从业人员安全系数。脚手架作为高处作业的主要作业平台,其搭设方案应依据结构设计要求与施工区域环境进行专项编制,并经技术审核与安全审批。架体搭设完成后需组织专业验收,确认其承载力、稳定性及连墙件设置情况符合规范。在使用期间,要定期巡查与检测连接件、支撑体系、踏板铺设等关键部位,防止因结构松动或材料老化引发坍塌风险。高处作业人员需全程佩戴合规的安全带、安全帽,作业前必须接受专项安全技术交底与模拟演练,确保人员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处置意识。作业区域还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与安全围挡,杜绝无关人员误入,建立起可控、安全的作业环境。

(三)起重机械设备运行安全的系统化监管路径

建筑施工过程中,塔吊、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等大型起重设备的使用频率高、作业强度大,一旦发生设备失控或操作失误,将造成极大损失。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应以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日常维护、操作规范四个方面为支撑。在设备选型阶段,应结合场地实际选择载荷适配、安全性能优良的合规设备,并由持证单位完成安装与调试工作。在运行期间,必须执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操作人员具备合法资质与熟练操作能力。日常维保工作应由专业人员按照计划进行设备润滑、限位检测、电路检查等常规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每次设备启用前需开展安全性能自检,避免带病作业现象。关键部位如吊钩钢丝绳、轨道支撑部件等应增加监控频次,提升故障预警能力。通过构建全链条设备监管机制,提升起重机械运行全过程的安全保障水平。

(四)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建筑施工安全不仅依赖制度执行,更有赖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的提升。推进施工安全管理,应强化安全培训制度与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建设的有机融合。新进施工人员在进场前必须接受入场三级教育,涵盖施工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规范、应急逃生技能等内容,确保其初步具备施工所需的安全素养。在工程关键节点阶段,应结合实际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提升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项目部应通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隐患排查评比、安全承诺签订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安全管理氛围。施工现场要设置安全宣传栏、安全主题标语、事故警示教育区等文化载体,增强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培训教育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实现安全理念由外部制度约束向内部自觉行为的转变,从源头强化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效能。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有效的质量控制需从设计深化、工序监管、材料验收等环节入手,确保每一道工序精准执行;安全管理则需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与人员管理机制,保障施工过程平稳可控。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管理协同推进,能够全面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水平,助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43(02):48-52.

[2]李文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路径优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43(05):59-64.

[3]赵春雷.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3,43(0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