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黑土地上的多声部:北大荒民间音乐中的民族交融与地域魂》

作者

苏芷晗

集美大 学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北大荒,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区域。它不仅以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多民族聚居、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地带。在这片土地上,民间音乐如同一条流淌的长河,承载着各民族的记忆、情感与智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景观。

二、北大荒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民族交融的沃土

赵国春在《北大荒记忆》[1] 中通过 75 篇故事与 100 多幅历史图片展现了北大荒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中对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有生动呈现。北大荒地处东北亚腹地,地形以平原、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寒冷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多样条件,这里自古便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

满族先祖创造的渔猎文明,其早期音乐与狩猎、祭祀相关,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中原汉族迁入带来农耕文化及民间歌曲、乐器;朝鲜族的伽倻琴演奏、农乐舞等歌舞艺术增添新色彩;蒙古族悠扬的马头琴旋律和豪放的长调民歌与之碰撞融合。近代多次移民浪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发建设,各地人们汇聚带来不同地域音乐文化,它们相互借鉴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北大荒民间音乐,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北大荒记忆》所诠释的北大荒精神与民族、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体现。

三、北大荒民间音乐中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

(一)音乐形式的融合

在北大荒的民间音乐中,多种民族音乐形式相互交织、融合。例如满族的萨满神歌与汉族的民间小调在节奏、旋律上相互借鉴。萨满神歌通常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仪式感,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较大;而汉族民间小调则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在一些民间祭祀活动中人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祭祀音乐,既保留了萨满神歌的庄重又融入了汉族民间小调的活泼。

朝鲜族的农乐舞音乐也与当地其他民族的音乐形式相融合。农乐舞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节奏明快、热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与汉族、满族等民族的音乐交流中农乐舞音乐吸收了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旋律元素,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也借鉴了农乐舞的节奏和动作,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二)乐器使用的交融

不同民族的乐器在北大荒民间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融合。汉族的二胡、笛子、唢呐等乐器,满族的八角鼓、太平鼓,朝鲜族的伽倻琴、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在民间音乐演奏中常常同台出现,相互配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在一些民间乐队中,二胡与马头琴相互配合,二胡的细腻悠扬与马头琴的辽阔深沉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音色组合。伽倻琴与笛子的结合则使音乐更加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这种乐器使用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北大荒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音乐内容的交融

北大荒民间音乐的内容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许多民间歌曲的歌词既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情感愿望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一些汉族民间歌曲中融入了满族的狩猎场景和朝鲜族的农耕生活描述,展现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爱情歌曲中不同民族的表达方式相互借鉴,歌词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浪漫元素。这种内容上的交融,使得北大荒民间音乐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价值观念。

四、北大荒民间音乐中的地域魂

(一)对黑土地的热爱与赞美

北大荒的民间音乐充满了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与赞美。正如高茹、侯乐在《东北民间音乐》[2] 中所分析的:东北民间音乐的曲式常以“起承转合”呼应地域特质,这一点在北大荒音乐中体现得尤为鲜明。黑土地是北大荒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它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丰富的物产,也培养了北大荒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的性格。书中提及东北小曲“一曲多段词、随时代变化歌词”的特性,让“黑土地啊黑土地,你是我们的母亲”这类歌颂土地的唱词能在不同曲调中流转,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音乐的旋律也深深烙印着黑土地的气息,有的如《东北民间音乐》中描述的传统民歌般深沉厚重,如同黑土地的广袤无垠;有的则像欢快的劳动小调,传递着黑土地上丰收的喜悦。这种对黑土地的热爱与赞美,正是北大荒民间音乐地域魂的核心,也印证了东北民间音乐与地域共生的紧密联系。

(二)对劳动生活的描绘与歌颂

北大荒民间音乐对劳动生活的描绘与歌颂,《满族音乐研究》[3] 中可找到深层呼应。该书梳理了满族音乐与渔猎、农耕活动的共生关系,而这一特质在北大荒音乐中得到延续与拓展。无论是农耕、狩猎、捕鱼还是工业生产皆成为创作素材,恰如书中所论满族早期音乐“与生产活动紧密绑定”的特征。

那些与劳动节奏相呼应的号子,插秧时的欢快旋律、狩猎时的紧张曲调,其“朴实有力”的风格与《满族音乐研究》中分析的满族狩猎歌“以节奏模拟动作、以旋律传递情绪”的表现手法一脉相承。这些歌曲既保留了满族音乐中对劳动智慧的赞美又融入了多民族共同开发北大荒的集体记忆,成为地域魂中“勤劳勇敢”精神的鲜活注脚。

五、北大荒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北大荒民间音乐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对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冲击,许多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的兴趣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北大荒民间音乐的传承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民间音乐档案、举办民间音乐培训班、开展民间音乐演出等,来促进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发展机遇

周虹池在《北大荒音乐历史(1958-1962)》 [4] 中记录的垦荒时期音乐创作热潮,恰为当下的创新提供了历史镜鉴——彼时多民族音乐在劳动中交融的实践,如今通过文化旅游平台得以鲜活再现,让游客在黑土地实景中触摸音乐里的垦荒记忆。

奚景春主编的《阿什河满族传统民歌》[5] 收录的 200 余首作品,为当代改编提供了丰富素材。当这些承载满族音乐基因的曲调与现代元素碰撞,既延续了书中展现的“豪放爽朗”基调又契合了互联网传播的特性。音乐人借助网络平台让传统民歌焕发新生,正如垦荒时期音乐随时代演进般,在坚守地域魂的同时,让北大荒的多声部音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六、结论

北大荒民间音乐是黑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它以独特的“多声部”形式展现了民族交融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地域魂。从音乐形式、乐器使用到音乐内容,都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与发展。北大荒民间音乐承载着人们对黑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坚韧不拔精神的传承。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北大荒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与创新,让北大荒民间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为黑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

[ 参考文献]

[1] 赵国春. 北大荒记忆[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3.

[2] 高茹、侯乐 . 东北民间音乐 [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图书出版公司,2012.

[3] 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 满族音乐研究[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 周虹池 . 北大荒音乐历史(1958-1962)[M]. 北方文艺出版社,2024.

[5] 奚景春. 阿什河满族传统民歌[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北大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