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论“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提问与作业设计的变革
林梦泉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校附属第一小学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近年来,中国教育面临的“减负”问题愈加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依赖,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提问与作业设计的变革成为了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探讨课堂提问和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堂提问;作业设计;数学教育;作业负担;创新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变革
1 提问目的明确化
课堂提问应当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不应流于表面。特别是在“双减”相关政策实施后,提问需要避免一味追求题海战术的模式,转而以启发学生思考为核心。
例题:“教室里有一块正方形的地毯,它的边长是5米。需要用另外一块长方形的地毯来覆盖同样大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尺寸,使它们的面积和正方形地毯一样大吗?并解释你是如何得出这些答案的。”
解题思路:首先,学生需要计算正方形地毯的面积:5米 × 5米 = 25平方米。然后,他们需要寻找不同长宽组合的长方形,面积等于25平方米。
例如:长10米,宽2.5米(10米 × 2.5米 = 25平方米);长5米,宽5米(5米 × 5米 = 25平方米)——与正方形相同;长25米,宽1米(25米 × 1米 = 25平方米)
;长12.5米,宽2米(12.5米 × 2米 = 25平方米)
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思考多个可能的解法,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单一公式,同时理解面积是“长×宽”不同组合的结果。培养了数学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问题设计既遵循了“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要求,又通过探索性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趣味性。
2 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问应具备多层次性。
约翰·杜威 (John Dewey)说过“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有效的全员参与。
下面以《分数的加减法》为例进行设计
简单的作业:给定两个分数 3/8 和 1/4,请完成以下任务:计算 3/8 和 1/4 的和
计算 3/8 和 1/4 的差。
目的:适合对分数加减法不太熟悉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基本的分数加减法技能。
中等难度的作业:给定两个分数 5/6 和 2/9,计算这两个分数的和。目的:增加了对分数大小比较的要求,同时考查了分数加减法在更复杂情况下的应用,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高难度作业:一个水果摊上有两种水果:苹果和橙子。苹果的重量为 3/5 千克,橙子的重量为 2/7 千克。已知苹果的价格是每千克 8 元,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 5 元。计算购买 1 千克苹果和 1 千克橙子的总价格。如果你买了 3/5 千克苹果和 2/7 千克橙子,请计算你需要支付的总费用。如果你有 30 元钱,买这两种水果能买到多少千克的苹果和橙子?目的:不仅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还融入了实际应用和价格计算等综合知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适合有较高挑战需求的学生。
这种设计能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作业的难度,帮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并符合“双减”政策下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3 提问的反馈机制
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反馈来纠正他们的认知误区。“双减”政策提倡教师通过课堂内的实时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教师在提问后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而非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评价。
例如:在一堂关于分数加法的课上,教师发现有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础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图和重新审视分数的概念,逐渐意识到要将 1/2 转换成 2/4,从而计算出 1/4 + 2/4 = 3/4。
通过这种追问和辅助问题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理解,还鼓励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索。这种方法体现了“双减”政策中强调的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作业设计的变革
1 作业数量的合理控制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控制作业总量,作业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精挑细选,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比如,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逐渐深化数学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复杂的数学概念。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创新,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使数学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场所,而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沃土。
2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在“减负”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设计应避免单一的题海战术,而应结合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小组合作作业:给每个小组一系列除法题目,例如“2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分几个苹果?”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合作解决这些题目,并要求每位学生说明分配的思路和过程。接着,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除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如果有48块巧克力要分给12个同学,每个人能分几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彼此启发。
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在完成作业后准备一份简单的汇报,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这不仅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知识,也通过小组之间的展示和比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 作业反馈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为了提高作业的效率,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减少知识盲点积累。比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例如“将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直观认识。
三、课堂提问与作业设计的结合:减负增效的关键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课堂提问与作业设计的结合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设计提问和合理布置作业,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二年级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运算知识,更要通过巧妙提问,让学生从情境中自然地接触到除法的概念。提问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课堂提问方式,不仅让课堂生动有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结论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减少课业负担,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课堂提问和作业设计的变革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通过精细化的提问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营造学习氛围推动“双减”落实》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1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