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新探
李智慧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项目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为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堪忧
许多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管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
2. 教学内容、手段陈旧落后,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严重不符
不少高职学校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还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普遍现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 缺少现实实践机会,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训课程,但往往局限于模拟操作或案例分析,与真实的管理工作仍有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和再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
二、高职管理类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项目化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策略
课程设计与项目开发是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管理类课程的项目设计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管理问题作为项目主题。例如,可以设计“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制定”等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管理知识。同时,项目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革新教学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上和本科学生存在差异,相对于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让高职学生获得更优秀的职场技能以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场发展。因此,对于高职任教教师来说,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高职学生的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性纳入重要的工作计划中。第一手段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增强高职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尊重他们的学习感受,如可以通过场景模拟、多媒体教学、课题任务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自信心。
2. 用好校园实践平台,加强课内课外联动
高职学校就是一个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既亲切又有无限的吸引力。在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中,学校可以合理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管理策划,以提升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水平。如《会议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学校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会议几十上百个,学校可以把学生作为会议的组织实施参与个体之一,让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实践环境,促进学生学、思、用的高效转化。再如学校开展的校庆活动、文艺晚会等各种活动,引导管理类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项目化的方式,推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灌输管理类课程知识。
3. 拓宽教学资源,创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企业是高职学生实施项目管理的最理想的场所,高职学校要积极创建校企共建共享协议,帮助高职管理类学生获得更真实、更可靠的实践场所。如行政管理类的专业以“年度公司年会策划”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公司年会的文案、流程、通知、方案、现场组织等一整套议程的策划、组织、管理,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得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效契机,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
结束语
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示春 . 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新探 [J]. 中外企业家 ,2019,(23):204.
[2] 赖月云 . 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新探 [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