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胡霜霜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中职学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依据。这种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人情世态与运行机理,对现代中国民众的生活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费孝通用浅显的话语揭露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表述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社会学视野,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与中职教育“应用性”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一、差序格局与文本解构教学法
将《乡土中国》这一课从社会学的角度引进中职语文课堂,可以打破以往对课文的解读,使其从社会的构成层次上去认识文章的深刻内涵。费孝通所提的“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以“我”为中心,展开人际关系网的特点,并与之相结合,有助于构建一种基于社会学的语篇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批判阅读水平。
以《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差序格局》一章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比较,阐述“水波涟漪”型的差序模式所具有的“伸缩性”和“相对性”。先是“文本细读”,让学生在文章中画出“家庭”“伦理”“权力”三个关键字,以明确其论点的逻辑;然后是“语境还原”,通过对当代人类交往活动中出现的“朋友圈分组可见”“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并运用差序格局理论指导他们;最后为“批判思考”,针对“当代社会媒介有没有影响阶层差异”这一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春节家庭聚会合影”与“职场社交网络图”两幅图画为例,让学生以不同的彩线标示出亲密程度等级。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已经打破了亲缘的界限,但仍然有一个以自我为核心的权力圈子。在分组研讨阶段,同学们将《红楼梦》中的“贾家”的家庭构造与王熙凤在宁国府中合作时是怎样运用差序格局来均衡各方面的利益的。在讨论过程中,支持方以“微信红包群发打破血缘限制”的例子,提出科技可以削弱差序结构;而另一方认为,“微商朋友圈的杀熟现象”这一问题,正说明传统伦理在商业活动中的延续性。使读者既能了解《乡土中国》一书的学术意义,又能从其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通过解构的人际网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作品中“看客”族群的生成机制,以及沈从文作品中乡村的伦理规范。
二、礼治秩序与情景模拟实践
将《乡土中国》一书从社会学角度进行阐释,把“礼治秩序”这一本土社会自身维持的一种文化法则,它的实质是以传统伦理代替法来调整人的行为。以“约定俗成”的伦理惰性为基础,通过与近代法制的对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这个时代,文化传统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构造。
在教学过程中,以《农村红白仪式》作为情景进行了仿真个案。教师可先通过播放各地婚礼和婚礼仪式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随礼金额”“座次安排”“致辞顺序”等内容,并与教科书中关于“礼法治国之道在于传统”的论证进行比较。然后,学生被要求按照年龄和血缘关系来画一张“亲戚位置图”(如舅舅坐在主位东边)。两小组可模仿“司仪喊礼”阶段,对“奠雁”“合卺”等习俗用语进行精确地运用;“随礼账簿”有三种写法(如用红色字体标注吉祥数字,用旁边标注亲人称呼等)。通过仿真实验,发现若“小表弟要坐上首位”,那么,扮演“长者”的学生就会用“礼”来阻止,这样的矛盾就是“礼仪之道在于内心服从”的具体表现。提高情景仿真,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礼治秩序”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它是一种根植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它贯穿于乡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语文的理论和现实的互动成为可能,并能帮助他们以社会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文化现象,为我们认识中国的传统社会奠定一个认识的基点。
三、乡土伦理与职业价值观融合
把《乡土中国》中的乡村伦理与职业价值观融入中职语文课堂中,具有特殊的德育意义。乡土伦理所包含的诚信、互助、责任等思想,与当代的专业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掘它们之间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理念。
在《乡土中国》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中,教师围绕着“乡村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先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乡村社会“邻里守望”“言必信”等伦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中职学校(电工、汽修)的特征,对其在职场情境下的转变进行研究。如,餐饮专家团队以“乡土宴席中的协作”为突破口,将村落举办宴会时的村民分工与互助情景与宾馆厨房工作之间的合作过程相呼应。学生亦可设计“伦理-职业”比较表,如将乡村社会的“人情往来”与职场团队合作、“安土重迁”与坚持专业的坚持等相关性,进行相关的剖析。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乡村伦理并不是一种陈旧的东西,它可以成为一种可以转换成专业素质的文化资源。通过由“乡村伦理”向“专业”的转换,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也加强对专业的认同,将文学作品的阐释与专业素质的培育相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中职学校的《乡土中国》一书进行社会学阐释,其教育意义是多元的。这样的跨学科研究,既充实语文课程的内容,又为文学和社会实践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透过对乡村社会的人文脉络的了解,有助于了解中国
转型时期的种种不同现象,提升其自身的文化身份与社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该教学模型扩展至其他学科领域的经典文本阐释,从而构建职业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为“科技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静 . 概念与观点 : 理解《乡土中国》核心概念 , 把握作者观点 [J]. 语文教学通讯·A 刊 ,2021(7):53-54.
[2] 梁家欣 . 中职语文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以《乡土中国》前三章为例 [J]. 广东教育 : 职教 , 2023(11):108-109.
[3] 谭佳妮 .《乡土中国》教学价值和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J].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1(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