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教学课堂思政建设初探
薛璐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是针对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传授科学研究本质与要求,以及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等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术道德观,激发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笔者根据本课程特点、专业特色和教学经验,设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案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构建并初步实践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课堂思政;课堂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为新时代大学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教师要充分认识大学校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地、因时、因课制宜地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能力素质[2]。
一、《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课程简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与医药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国家对于生物医药综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本质及其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掌握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等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及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并熟悉科技投稿的一系列流程。该课程一般在研一上学期开设,此时的学生正面临着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换,还不能很好地发挥自主能动性,独立设计课题和开展课题,正处于对未来迷茫,需要指引的状态。因此,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本质及其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掌握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等概念及其关系;(2)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课题,开展预实验,深入交流并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及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并熟悉科技投稿的一系列流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1)理解科学研究的核心及其基本要求,掌握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最终确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2)养成自主开展和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3)了解最新前沿技术的原理,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及操作步骤,并能够灵活地将它们应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中。
二、如何将课堂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将课堂思政教育充分融入专业课程中是现阶段教学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3]。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整体向好,但仍然存在认知不一、风险意识弱、知行不一等问题[4]。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程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思政教学。
首先通过介绍杰出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热情。在“科学研究中的专注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以黄大年,袁隆平,屠呦呦等具有无私奉献高尚品质的科学家为例讲述他们如何凭借卓越的专业才华和深厚学识,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放异彩,取得非凡的成就,推动科学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将通过介绍科研之路的艰辛与荣耀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坚定地踏上科学研究的征途,追求科学的真理,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通过深刻剖析国内外学术不端的案例,树立学生的学术道德观。在“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以国内外学术界的学术不端事件,如河北某高校教师篡改数据学术造假,深圳某高校教师开展人体实验实验伦理道德等为例深入分析,警示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个人声誉和学术团体的诚信,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明白违反学术道德将受到严厉惩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提醒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学术诚信,远离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我们还会探讨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合理进行数据处理和正确引用参考文献等,以提升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
最后,通过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激发学生们的建设使命感。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对学生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生物医药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上介绍这些最新技术,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们认识到目前国内的科技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作为新时代的生物医药工作者,学生们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这种建设使命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是一门指导研究生在学术道德的基础上,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完成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习的综合性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在“课堂改革与思政融合”这一部分,我们着重强调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通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课程如何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并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育的双重目标。
三、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并设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5]。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提升学术道德修养,构建导学共同体,完善教育体系,推动规范化等措施,将课堂思政融入《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具备高尚道德素养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高素质生物医药专业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建均.深刻理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江苏经济报,2025-03-07(T04).
[2]熊富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技术驱动、融合探索与创新之维[J].思想理论教育,2025,(03):64-70.
[3]何超,邵振华,等.生物医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仪器分析》为例[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03-20.
[4]张茂林,康秀云,等.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时代要求、现实审视与纾困之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5,(01):68-74.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作者简介】薛璐(1983.03-),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发育生物学。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术道德与科学研究及写作》教学课堂思政建设初探(编号:YJS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