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导向视角下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

作者

钱明慧

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225127

引言

当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着从 “教会知识” 到 “培育素养” 的范式转换。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关键要素,在 “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有着最为直接的体现 —— 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的堆叠感知空间维度,借助几何图形的变换理解逻辑关系,在测量与计算中建立数与形的联结。然而在实际教学场景中,不少课堂仍停留在 “定义讲解— 例题演练 — 习题巩固” 的传统模式:教师拿着教具在讲台演示,学生在作业本上机械画图,空间观念的培养沦为死记硬背公式,几何直观的形成缺乏真实体验支撑。这种教学现状与素养导向下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因此,探索素养导向下 “图形与几何” 教学策略的创新,成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

一、素养导向的内涵及对 “图形与几何” 教学的要求

(一)素养导向的内涵

素养导向绝非简单的教学理念更新,而是一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重塑。它超越了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学科中,这意味着教学要从抽象的符号运算走向具象的思维建构,从单一的解题训练走向多元的素养培育。具体到课堂实践中,表现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

(二)素养导向对 “图形与几何” 教学的要求

素养导向为 “图形与几何” 教学确立了清晰的能力培养坐标。在空间观念培养上,要求教学超越平面图形的静态认知,引导学生在立体与平面的转换中建立三维空间表象,如通过观察魔方的旋转、纸箱的展开等动态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在几何直观培育上,强调让学生养成 “用图形说话” 的思维习惯,能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征,例如用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位置关系;在推理能力发展上,则注重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现象 — 提出猜想 — 验证结论” 的完整过程,像通过测量多个三角形内角和发现规律,进而归纳出普遍结论。这些要求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让图形与几何知识成为发展思维能力的载体,而非终极目的。

二、当前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传统 “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存在明显的 “重知识轻素养” 倾向。许多教师将教学目标窄化为 “掌握图形特征、会算周长面积”,课堂时间大量用于概念讲解和公式推导,对空间观念等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在教学 “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按角和按边的分类标准,让学生死记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定义,却很少组织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自主发现分类依据;在教学 “圆柱体积” 时,过度强调公式 V=Sh 的应用训练,却忽视引导学生理解 “切拼成长方体” 的转化思想。这种教学导致学生虽能熟练解题,却难以形成对几何知识的深层理解,遇到变式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处理,使得 “图形与几何” 知识常常处于 “悬浮” 状态。教材中的例题多为标准化的几何图形,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结;教师教学时也习惯于照本宣科,未能挖掘知识背后的生活意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 “对称图形”,却不会留意蝴蝶翅膀的对称之美;掌握了 “平移旋转” 的概念,却对电梯运行、风扇转动等生活现象视而不见。在一次课堂观察中发现,当教师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梯形” 时,多数学生只能列举教材中的示例,对自家窗户的形状、梯子的侧面等生活实例毫无察觉,这种脱节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素养导向视角下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策略的创新

(一)优化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需要实现 “知识、能力、素养” 的三维融合。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发展指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渗透思维训练。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时,除了掌握 “有 6 个面、12 条棱” 等特征外,更要设定 “能通过观察实物想象展开图形状”“能根据长宽高描述物体空间大小” 等素养目标。为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可设计阶梯式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观察牙膏盒、魔方等实物,记录发现的特征;再提供小棒和连接件,让学生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在操作中理解 “相对棱长度相等”;最后开展 “闭眼摸物”游戏,通过触摸判断物体形状,发展空间感知能力。这种目标设计让素养培养有了明确的落脚点,避免了空洞化和形式化。

(二)整合教学内容,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构建 “生活 — 数学 — 生活” 的教学闭环,是实现内容创新的关键路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资源,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体验。在 “图形的测量” 单元教学中,可设计 “校园测量员” 项目: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黑板的面积、旗杆的高度,在真实测量中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 “图形的变换”时,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设计校运会会徽,要求包含平移、旋转等变换元素;在 “确定位置” 教学中,组织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用数对表示教学楼、操场等场所的位置。这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为 “图形与几何” 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应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操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在 “立体图形展开图” 教学中,利用 3D 动画演示正方体展开的 11 种形式,让学生清晰看到每个面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动手剪裁不同的展开图,尝试折叠成正方体,在 “做中学” 中理解立体与平面的转化。教学 “角的度量” 时,设计 “角的寻宝大赛”:在教室各处张贴不同度数的角,学生手持量角器寻找并测量,记录发现的 “锐角宝藏”“直角宝藏”。这些创新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几何学习从枯燥变得生动。

结论

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教学价值观的重塑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建立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结,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教学中的诸多困境,让学生在探索图形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情不断调适优化。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适配素养培养的教学资源,让 “图形与几何” 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甜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变化及教学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 [J]. 林区教学 , 2025, (03): 111-116.

[2] 严欢. 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D]. 成都大学 , 2024.

[3] 刘延革 , 吕志新 , 张丹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主题解读(二)——图形与几何 [J]. 小学数学教师 , 2023, (06):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