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协同设计
贾宏涛
陕西交通电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710000 610125198301026259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太阳能作为一种丰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屋顶和空地资源,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为了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储能系统的引入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协同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光伏发电系统与储能系统概述
1.1 光伏发电系统
工作原理: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逆变器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接着控制器对直流电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后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负载使用或并入电网。
特点:光伏发电无污染、无噪声、维护简单、寿命长,但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大,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
1.2 储能系统
工作原理:储能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储存,需用时再转化为电能释放。常见储能方式有电池、超级电容、飞轮储能等,其中电池储能应用最广。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嵌入负极;放电时相反,以此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特点:储能系统具有快速响应、灵活调节特点,能短时间吸收或释放大量电能,有效平抑光伏发电功率波动,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
2.1 系统容量配置
光伏发电容量确定:需要考虑服务区的用电负荷需求、光照资源情况、屋顶或空地面积等因素。通过对服务区历史用电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的用电增长趋势,结合当地的光照辐射数据,计算出满足服务区用电需求的光伏发电容量。同时,还要考虑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角度、朝向等因素对发电效率的影响。
储能容量确定:储能容量的确定与光伏发电的波动性、服务区的用电特性以及电网的供电情况有关。要根据光伏发电的功率预测曲线和服务区的负荷曲线,分析需要储能系统调节的功率差值,结合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和放电深度等参数,确定合适的储能容量。一般来说,储能容量应能够满足服务区在光照不足或电网停电时一定时间的用电需求。
2.2 能量管理策略
并网运行模式:在并网运行模式下,能量管理策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光伏发电的最大化利用和储能系统的合理充放电。当光伏发电功率大于服务区负荷需求时,多余的电能优先给储能系统充电,若储能系统充满后仍有剩余,则将余电上网;当光伏发电功率小于服务区负荷需求时,先由储能系统放电补充,若储能系统电量不足,则从电网购电满足负荷需求。
离网运行模式:在离网运行模式下,能量管理策略要确保服务区的重要负荷能够持续稳定供电。此时,储能系统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要根据负荷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进行合理分配电能。同时,要实时监测光伏发电功率和储能系统电量,在光照充足时及时给储能系统充电,以保证储能系统有足够的电量应对夜间或光照不足时的用电需求。
2.3 电气连接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与储能系统的连接: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通常通过直流母线进行连接。在直流母线上设置直流断路器、熔断器等保护装置,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合理选择电缆的规格和型号,降低线路损耗。
与交流负载和电网的连接: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连接到服务区的交流负载和电网。在并网接口处要设置并网逆变器、防逆流装置等设备,满足电网的接入要求。同时,要配置相应的计量装置,准确计量光伏发电量、上网电量和购电量。
2.4 安全与可靠性设计
电气安全:要设置完善的接地系统,确保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过流保护装置等,及时切断故障电流,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消防安全:储能系统中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量,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因此,要在储能电池舱内设置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
可靠性设计:采用冗余设计、备份设计等方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对于重要的电气设备,可以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对于关键的控制单元,可以设置备用控制器,确保在部分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三、实际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占地面积较大,拥有较多的屋顶和空地资源。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运营成本,该服务区建设了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服务区平均日用电量约为 5000kW⋅h ,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500h
3.2 系统配置
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了容量为 800kW 的光伏发电阵列,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安装角度为 30∘ ,朝向正南。
储能系统:配置了容量为 400kW⋅h 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充放电效率为 95% ,放电深度为 90% 。
3.3 协同设计效果
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协同设计,该服务区的光伏发电量能够满足约 60% 的日用电需求,大大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储能系统有效地平抑了光伏发电的功率波动,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服务区每年可节省用电成本约 50 万元,同时通过余电上网每年可获得约 20 万元的经济收益,投资回收期约为 8 年。
环境效益: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800 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
结论
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协同设计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的系统容量配置、科学的能量管理策略、完善的电气连接设计和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可以提高服务区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未来,随着光伏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协同设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和故障预测诊断;开发新型的高性能储能材料和储能技术,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加强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与其他能源形式的互补融合,构建更加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参考文献
[1] 卢艳林 , 陶佳燕 , 高志新 . 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风光发电和能源利用方案探讨 [J]. 电力勘测设计 ,2022,(11):16-21.
[2] 毛萌 . 基于用电负荷分析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系统配置研究 [J]. 自动化应用 ,2023,64(24):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