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作者

邢春萍

身份证号码:640122197703010948

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施工质量与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紧密相连。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水化热、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混凝土构件出现沉降、蜂窝、裂缝等问题,降低其负载力及稳固性,威胁到大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各建筑单位提高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创新升级工作的重视,结合现有施工问题,针对性地设计可行的工作方法,确保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按照预定工期完成施工任务,充分发挥技术的使用优势。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性能和质量对工程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能和经验,还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绿色发展是全球重大发展趋势,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等概念出现,给建筑行业提出更高标准。此次围绕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工程探究绿色施工技术,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传统混凝土施工技术面临挑战

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混凝土施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它面临着现代建筑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其传统方法正遭遇诸多挑战。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尤其在大型结构物浇筑时,需投入大量人力且施工周期长,显著增加了工程成本与时间成本。据统计,其施工效率受限于多个环节,如模板搭建、混凝土运输及浇筑,导致每小时浇筑量仅为几十立方米。此外,混凝土养护问题亦不容忽视,养护不当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进而威胁结构安全。因此,土建工程领域正积极探寻创新技术,以期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应对这些严峻挑战。

2、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2.1钢筋作业

目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钢筋技术,对整个混凝土构件我这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筋结构一方面规范混凝土构件的形状,另一方面有效提高其硬度、抗酸碱性、抗温变性、抗压力性。一般来说,选择强度及硬度较高的复合钢筋作为主要建材,而考虑到混凝土材料本身具有热胀冷缩等性质,易出现结构裂缝、表面开裂、局部垮塌等问题,因此应认识到钢筋施工对混凝土构件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影响。在进行建材加工制作期间,技术人员提前审核设计图及加工项目表、下料表,避免出现材料遗漏等问题,保证各类型的钢筋的规格及性能均满足使用要求,随后进行取样检测,确保样品合格后再进行批量化生产。特别注意,制作好的钢筋要做好分类标注管理,确保堆放整齐有序。在绑扎钢筋前,施工人员提前熟悉图纸,并复查下料表是否满足实际施工需要,判断成品尺寸等是否与其现有施工图纸规定一致,确保在核对无误后进行绑扎作业。

2.2模板安装

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需要提前检查孔位和预埋件,确认无误后,按“整体先,后局部”的顺序支撑模板结构的各个部分,把模板拼装成型,拧入螺栓固定模板结构,测量调整模板竖直度、水平位置,把模板结构和配套支撑架相互连接。确定模板质量达标后,清理内部灰尘污渍和残留积水,在拼缝部位填塞海绵胶条和外表面设置止水带,在模板内壁上均匀涂刷脱模剂。以建筑物层高作为墙柱模板高度,如果层高较大,则把两块模板上下拼装成型,模板宽度控制在0.4m以内,通过标高控制点检查墙柱楼板标高是否达标,凿除超高部位,在不达标部位垫设木楔,把标高偏差保持在5mm内。随后,在墙柱顶部、根部纵筋上焊接连接定位钢筋,避免模板出现跑位问题,并在墙柱内部设置内撑条,内撑条厚度和墙柱厚度保持一致。模板安装就位后,全面清理板面和涂刷脱模剂,必要时安装门窗洞口模板,洞口边缘和墙模板相互连接;按顺序依次安装梁底模、支撑托撑和侧模板,把底模板一侧架设在柱模板或是混凝土墙板处,在相邻两底底模间隔部位放置C槽,拧入螺栓来连接C槽和底模,槽内焊接钢管,伸出钢管连接下部立杆。随后,在梁底部位搭设支撑托撑,槽底部套入可调节钢管,利用可调钢管来调整模板位置。

2.3混凝土施工

2.3.1混凝土配比

混凝土所用水泥的种类和牌号应符合国家标准,具体工程中常用的水泥有普通硅酸盐水泥、耐磨水泥和高效膨胀水泥,根据工程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骨料是混凝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料主要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的选择要求颗粒形状好、硬度高、抗压强度大且无脏杂质,一般选用碎石或者砂石。细骨料通常选用天然砂、机制砂或砂石,要求颗粒级配合理,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配比的制定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常用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有经验法、试验法和计算法等。通过试验室试验和实际工程验证,确定合理的水灰比,控制砂浆含量,调整骨料比例,以满足混凝土的理论强度和工程强度要求。

2.3.2混凝土运输

选对运输方式和设备是保证混凝土运输质量的关键。常见运输方式有自卸汽车、搅拌运输车和泵送运输。自卸汽车适合短距离、小运输量;搅拌运输车能在途中搅拌,防离析和初凝,适用于长距离;泵送运输可直送浇筑部位,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体积施工。运输中要保持混凝土均匀,避免离析,控制时间在初凝前到现场,特殊气候还得做好保温或降温[1]。

2.3.3浇筑技术

为了避免离析,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自由落体高度在2米以下,否则必须采用溜槽或串筒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柱的浇筑要在梁模板安装之后进行。如果整排浇筑,要避免从一边推向另一边的操作,而应该从两边同时向中间推进,从而防止浇筑后边缘柱体弯曲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柱要沿高度一次性浇筑完成。在施工时,如果其自身的截面超过40cm×40cm,而且柱的高度在3.5cm以上,施工人员可直接从柱顶进行浇筑;如果其截面不超过40cm×40cm,施工人员应该在柱模侧部开高度超过30cm的洞。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对柱和板墙进行支模时,施工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边模板下口设置8cm找平层。在浇筑时,要先给底部填筑5~10cm厚的水泥砂浆。必须严格把控砼的坍落度,并科学地进行底层振捣。完成该项工作后,还需要留置1~2h,确保初步沉实。之后再按照相关规定,彻底排出渗水后进行梁板浇筑[2]。

2.3.4混凝土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因失水而产生裂缝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常温环境下,常见的养护方式包含浇水养护与覆盖养护。浇水养护需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12h内启动,且浇水频次要确保混凝土表面始终湿润,养护时长起码7d;若混凝土有抗渗需求,养护时间则不得少于14d。覆盖养护可运用塑料薄膜、草帘或者麻袋等物料覆盖于混凝土表面,以此维持其湿度。冬季施工时,要施行保温养护举措,例如覆盖保温材料或者进行加热养护,以防混凝土受冻。而在高温季节施工,应当采取降温养护措施,像浇水降温、遮阳等,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裂缝[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土木工程建设工作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当前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特点,在混凝土施工建设的初始阶段依据当前的行业质量标准,制定合理的施工对策,并改进现有工艺技术,及时做好混凝土施工细节的处理工作。然而,技术创新也伴随着挑战,如高性能混凝土的成本控制与环保要求,以及智能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跨学科合作需求等。这些挑战激励着行业持续探索,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畅健.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0,18(12):75-76.

[2]张杰,张银芳.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17):40+44.

[3]于学资.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筑,2020,17(1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