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地域实践研究

作者

李景华 张进

1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2三门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摘要:本研究构建的“心-智-魂-韵”四维模型,从育教师的“文化之心”、启学生的“文化之智”、铸课程的“文化之魂”、传实践的“文化之韵”出发,搭建了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框架。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育;地域实践;学科育人

一、引言

当前英语教学中“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充分利用河南地域文化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河南省中小学为实验对象,深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为英语教师提供具有地域特色且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政策导向:新课标对文化意识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能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又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教育厅也强调,地方课程应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学科育人: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河南传统文化,如用英语介绍“豫剧(Henan Opera)”“少林功夫(Shaolin Kung Fu)”等,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增强其文化自豪感。

(三)现实需求:避免文化失语现象

当前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在国际交流中难以有效表达本土文化。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应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弥补这一不足。

三、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唤醒 “文化之心”:强化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河南省从申报实验校、开发资源包双维度构建支持体系,赋能教师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英语课堂。通过构建“1+N”资源库,实现省级与校本资源优势互补。“1”指省级平台,“N”代表各类校本成果,各学校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依托河南省英语学科公众号“悦读成长 豫见未来”的“文化育人”专栏,定期推送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并同步指导全省实验区、实验校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和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为英语教学融入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

(二)启迪 “文化之智”: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生力军,其学习方式的革新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效能与核心素养培育。项目式学习、多模态体验、跨学科探究等多样化实践路径,能够实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达成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双向赋能。

1.项目式学习:营造沉浸式文化探究氛围

以“解密贾湖骨笛”项目为例,漯河市教师以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为核心,设计跨学科英语学习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音乐学知识分析骨笛音阶,查阅考古资料和英语文献,对比贾湖骨笛五声音阶与西方七声音阶的差异,并运用英语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讨论和成果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整合了音乐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究了本土文化的奥秘。

2.多模态学习:借助感官体验促进语言内化

教师可以借助VR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多模态学习情境。如三门峡市外国语中学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仰韶文化”,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感受,然后用英语介绍“仰韶文化”,制作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模态,提升了文化传播意识和数字素养。

3.跨学科学习:深化文化理解拓展国际视野

禹州市以“钧瓷窑变中的化学”将英语学习与化学知识、钧瓷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了学生跨文化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在英语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目标。

(三)铸就“文化之魂”:开发专题化课程

专题化课程开发,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关键。通过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英语知识,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本研究围绕六大文化专题:神话传说、诗词话语、风俗文化、自然科技、风云人物以及江河山川奏响本土文化融合的交响曲,铸就英语教学创新的新乐章。

在仁爱七(上)Unit 5 “Love Mother Nature”主题阅读课中,三门峡市陕州中学赵嘉祺老师以精妙设计打造了一堂跨学科融合的本土文化英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地图为依托,创设多元语言情境,借助系列自然景观图,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运用英语知识,有效提升语言能力。通过巧妙设问激活学生背景知识,自然引入主题,开启探索之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家乡天鹅湖、甘山的自然地貌特征,让学生化身导游,自主选取家乡景观,运用艺术设计制作明信片,并通过完成对比图表、主题演讲、分享创意实现知识迁移。这堂课将英语思维、地理认知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文化自信的双向成长!

(四)传递“文化之韵”:开展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

通过各级层面的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家乡故事”等系列活动,探索培育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路径研究。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搭建了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框架,通过唤醒教师的“文化之心”、启迪学生的“文化之智”、铸就课程的“文化之魂”、传递实践的“文化之韵”,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根据问卷星调查显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文化元素占比从12%提升至34%,这表明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主动用英语介绍本土文化”的意愿从25%提升至56%,说明专题化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体系等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传播热情,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文化交流的转变。

这一“河南方案”为地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明.新课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2.

[2]王丽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路径探究[J].英语教师,2021.

[3]吴敏,张华。英语学科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全球教育展望,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