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中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作者

刘涛

610502198210172813

引言 :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态平衡维持等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质量,降低农产品安全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地下水等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土壤,成为环境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物理修复技术

1.1 客土法

客土法是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大量未污染的干净土壤,覆盖在原污染土壤表面或与原污染土壤混合,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污染范围较小、污染程度较重的土壤修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例如,在日本某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项目中,通过客土法将清洁土壤覆盖在受污染土壤上,有效降低了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使土壤逐渐恢复部分农业功能。但客土法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且需要大量清洁土源,可能破坏原有土壤结构等缺点。

1.2 换土法

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全部或部分挖除,然后换入未污染的土壤。此方法能快速、彻底地去除污染土壤,适用于污染严重且污染层较浅的土壤修复。在一些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修复中,换土法常被采用。如某化工厂搬迁后,场地土壤受到多种有机污染物严重污染,通过换土法将污染土壤全部挖除并妥善处置,换入新土后,场地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后续的再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然而,换土法同样面临成本高昂、土方量大,以及废弃污染土壤处理难题等问题。

1.3 电动修复技术

电动修复技术是在污染土壤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利用电场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离子和极性有机污染物)发生电迁移、电渗析或电泳等过程,向电极附近富集,然后进行集中处理。该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的修复,对重金属和部分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例如,在某重金属污染的黏土场地修复中,电动修复技术使土壤中的铅、镉等重金属离子向电极区迁移,经过一段时间处理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但电动修复技术能耗较大,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土壤性质有一定要求。

二、化学修复技术

2.1 化学淋洗技术

化学淋洗技术是利用淋洗剂(如水、化学溶液等)通过灌溉、喷淋或渗透等方式,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溶解或转移至淋洗液中,然后将淋洗液抽出进行处理,达到去除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常用的淋洗剂包括无机淋洗剂(如盐酸、硫酸等)、有机淋洗剂(如乙醇、乙酸等)和螯合剂(如 EDTA 等)。该技术适用于多孔隙、易渗透的土壤,对重金属和部分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例如,在某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中,采用 EDTA 作为淋洗剂,通过淋洗技术使土壤中的铜、锌等重金属去除率达到较高水平。但化学淋洗技术可能产生大量含污染物的淋洗液,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且淋洗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以免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2 化学固定 / 稳定化技术

化学固定 / 稳定化技术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药剂(如石灰、磷酸盐、硫化物等),使污染物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学性质稳定、毒性较低或移动性差的物质,从而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该技术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例如,在某铅污染土壤修复中,添加磷酸盐后,土壤中的铅与磷酸盐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铅矿物,有效降低了铅的活性和迁移性,减少了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但化学固定 / 稳定化技术只是将污染物固定在土壤中,并未真正去除污染物,存在长期稳定性问题,需要定期监测。

2.3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毒性较低的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臭氧等,还原剂有硫酸亚铁、零价铁等。该技术适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对一些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农药等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例如,在某农药污染场地修复中,采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反应使土壤中的农药降解,降低了土壤的毒性。但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可能存在反应条件难以控制、氧化剂或还原剂用量过大等问题,且可能产生中间产物,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环境安全性。

三、生物修复技术

3.1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固定或挥发等作用,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其毒性。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等类型。植物提取是利用超积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转运至地上部,通过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实现重金属的去除;植物稳定是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质与重金属结合,降低其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植物挥发则是利用植物将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后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例如,蜈蚣草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用于砷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修复;黑麦草对重金属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可用于植物稳定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但修复周期较长,且受植物生长环境条件限制。

3.2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人工接种的特效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或通过微生物的吸附、沉淀等作用固定重金属。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强化、生物通风和生物堆肥等方法。生物强化是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具有降解能力的特效微生物;生物通风是通过向土壤中通入空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气,促进其降解活动;生物堆肥是将污染土壤与有机物料混合,通过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污染物。例如,在某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采用生物强化技术,接种能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菌株,同时结合生物通风,显著提高了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微生物的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修复效果不稳定。

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中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多样。物理修复能快速去除或隔离污染物,但成本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化学修复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改变其形态,但有二次污染和长期稳定性问题;生物修复环境友好、成本低,但修复周期长、受环境条件限制。实际修复工程中,应根据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土壤性质和修复目标等因素,综合选合适技术或联合使用,以达最佳效果。同时,要加强新型技术研发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土壤生态和人类健康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魏真 . 环境工程中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4,31(S2):222-223.

[2] 王江龙 . 环境工程中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C]// 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 . 第三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陕西地矿第六地质队有限公司 ;,2024:14-16.

[3] 徐一芃, 黄益宗, 张利田, 等. 镉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文献计量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 ,2020,14(10):2882-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