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时代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天津运河文化传承模式研究

作者

卓玲琴 管瑞 刘钰 李煜 张锦旭

天津商业大学

基金项目:天津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069363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天津运河文化的传承路径,依据文化基因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剖析了天津运河文化的独特基因元素,并结合新媒体环境为文化传承带来的新机遇,构建切实可行的传承模式。以期为天津运河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化基因理论;天津运河文化;

引言

天津运河历经漫长岁月,孕育了丰富的漕运文化、盐业繁荣及商贸交流等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然而全球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幸运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出发,尝试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模式,深入探究天津运河文化的时代演变,借助新媒体技术为这一古老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1.天津运河文化基因解析

1.1文化基因的含义

文化基因是与生物基因相类比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西方国家也将其称之为“模因”(Meme),它们自身储藏了文化的信息,蕴含着文化的传播规律。“文化基因”传播时会传承和变异,与生物基因相似,其多样性塑造了文化的多样性。[1]

1.2天津运河的文化基因构成

天津运河的文化基因涵盖了天津方言、饮食、年画等运河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主要体现在天津运河的开放性上,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天津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的枢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文化在此汇聚。

天津方言的文化基因其源头可追溯宋末元初,随着漕运和军事活动,江淮方言成为天津卫的通用语,而杨柳青等周边地区仍保留原有方言,形成“天津方言岛”。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天津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杨柳青方言中的特色词汇逐渐融入天津方言,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演变映射了天津社会变迁与方言文化的地域特性。

饮食中的文化基因以煎饼果子为例,可追溯至大运河促进南北物产交流的时期,大约在明清之际。这一时期大运河的漕运繁荣,使得天津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将山东煎饼制作方法与天津绿豆结合,演化成煎饼果子。至近现代,煎饼果子已成为天津特色饮食文化符号,深受民众喜爱。

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基因自明末以来,便深受京杭运河漕运经济的影响,使杨柳青镇成为北方年画的重要产地。它不仅融合江南的优质纸材、颜料等制作材料,还吸纳苏州年画等南方艺术风格的精髓,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至清代晚期,杨柳青年画进入黄金时代,创新性地引入了花、鸟、鱼等元素,并积极融合江南画师的创新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天津运河文化基因的开放性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又营造出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同样天津运河文化基因蕴含着进取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居民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了一种敢于探索的文化特质。

1.3 天津运河文化的价值分析

天津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水道,更是文化交融与经济繁荣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同时,运河的开通大大地推动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使得这座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璀璨夺目。通过对天津运河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模式探究

2.1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特点

天津运河的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以及趣味十足的小程序游戏,将运河的韵味跨越时空,传递给全国的观众。为深入解读运河背后的故事,在线讲座、专家访谈等形式应运而生。它们能提供专业视角,带领公众深入了解运河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变迁并让公众对运河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增强了他们对运河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新媒体平台上,天津运河文化的传播摒弃了传统单向输出的方式,转而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和预约,引导公众到传统文化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和体验,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提升运河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2.2天津运河文化的传承模式探索

鉴于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结合天津运河文化的独特性,本研究团队尝试对天津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以数宇化、互动性、体验性的方式进行传承。同时本研究团队还探索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式传播路径,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运河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在线上通过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制作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视频,介绍天津运河文化的历史风景、民俗等内容,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在线下利用讲座、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能够有沉浸式体验了解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天津运河文化传承的成就与挑战

3.1天津运河文化传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天津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在线下社会各界加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天津运河民俗文化的价值认知,天津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借助以天津运河为核心、民间立场为主的赛事活动,来增进公众对天津运河文化的了解。以天津运河桃花节为例,跨区域IP合作让运河桃花IP与央视网熊猫频道合作,共同走进天津红桥区打卡大运河。活动还邀请百名留学生来参与国风汉服旗袍主题的旅拍项目。这些内容让游客们更有参与感,便于大众接受的对外传播方式。[2]本项目组成员也努力投身到天津运河文化的传播洪流之中。在线下组织问卷和体验活动;在线上,积极撰写公众号文章制作短视频,努力传播天津运河文化。

3.2天津运河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天津运河文化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特别是利用短视频平台挖掘并展示运河文化中接地气的特色元素,如运河边的市井生活、传统手工艺等,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并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损害,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一同参与,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等提升运河文化传播力,同样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4.结语

在构建天津运河文化新媒体传承模式的过程中,本研究团队深切体会到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新媒体技术的巨大潜能,以及文化传承的进程中维持文化本真与促进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未来,优化这些模式将为天津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习倩.精准发掘宜昌城市个性线上线下让对外传播“玩”起来[J].中国地市报人,2023,(09):32-33.DOI:10.16763/j.cnki.1007-4643.2023.09.039.

[3]赵金玥.抖音方言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DOI:10.26962/d.cnki.gbjwu.2021.0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