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课堂“历史解释”素养的支架式教学

作者

王丽华

宁阳县第八中学 山东省泰安市271409

摘要 :历史解释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能力之一,其培养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撑。本研究聚焦初中历史课堂,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相结合,以“戊戌变法”成败归因这一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探索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搭建问题链、史料组块和思维可视化三类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语境、主体决策与时代局限。

关键词:历史解释素养;支架式教学;戊戌变法;初中历史教学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解释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史料证据,合理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与时代特征。然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仍普遍存在重史实记忆、轻思维培养的现象,学生在面对复杂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导致解释能力薄弱。以“戊戌变法”这一典型事件为例,传统教学多停留在变法过程的单向讲述,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改革失败的多重动因。

第二章 历史解释素养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能够基于史料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合理解释。这种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运用历史思维方法,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和时代特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客观、辩证的历史观,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认识。

历史解释素养包含三个关键维度:一是事实性解释,即准确描述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二是因果性解释,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多重原因及其影响;三是价值性解释,理解历史事件在当时及后世的意义。以“戊戌变法”为例,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变法的过程,还要能够分析其失败的社会背景、改革措施与现实条件的矛盾,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这三个层次的解释能力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解释素养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改变传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通过分析史料、讨论不同观点,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历史的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背诵教科书上的结论。其次,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开放和灵活。例如,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学生既要考虑守旧势力的阻挠,也要思考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在学生的现有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支持性框架。该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当通过适时提供认知工具和学习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支架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解复杂的历史问题,形成思维阶梯;二是提供史料分析的方法指导;三是通过可视化工具外化思维过程,促进深度理解。

历史课堂中的支架设计遵循“搭建—使用—撤除”的动态过程。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支持工具,如针对“戊戌变法”的成败归因问题,可构建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变法措施为何得到光绪帝支持”→“改革方案遭遇哪些现实阻力”→“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存在哪些制度差异”。这种阶梯式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从表象描述逐步过渡到因果分析。其次,通过精选核心史料并加以结构化处理,如将康有为奏折、慈禧太后谕令等原始文献按“改革主张”“反对意见”“国际环境”分类呈现,帮助学生建立证据与观点间的逻辑联系。最后借助时间轴、因果树等思维图示工具,将学生的历史解释过程可视化,既便于教师评估思维质量,也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解释逻辑。

第三章 “戊戌变法”成败归因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3.1 “戊戌变法”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事件,其教学内容选取应围绕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初中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在于全面覆盖所有史实细节,而在于选取关键历史节点与典型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变法过程的复杂性与历史意义。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本部分着重分析教学内容的筛选原则及其解析方法。

教学内容选取遵循三个标准:一是典型性,选择能集中反映变法本质特征的素材。例如“公车上书”体现知识分子参政意识觉醒,“百日维新”展示改革措施的激进性与妥协性,“戊戌政变”则揭示传统势力的反扑机制。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构成理解变法成败的主线框架。二是适切性,所选内容需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对于文言史料,优先选用记载改革措施具体内容的《明定国是诏》,而非理论性较强的《新学伪经考》;对于复杂概念,重点解析“君主立宪”与“变法维新”的区别,而非深入探讨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

在内容解析维度上,采用“背景-过程-影响”的三层框架。背景层面聚焦变法前夕的国内外形势:通过对比甲午战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与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帮助学生建立改革必要性的认识;过程层面突出关键博弈点,如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关系、维新派与保守派的论战焦点,这些内容为学生分析变法阻力提供具体案例;影响层面则引导学生思考变法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特别是改革策略与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张力。

3.2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设计

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围绕学生认知特点展开。针对“戊戌变法”成败归因这一教学主题,设计了三类相互支撑的教学支架,分别从问题引导、史料支持和思维表达三个层面提供具体支持。问题链支架采用阶梯式设计,将复杂的归因问题分解为递进式思考步骤。第一层级设置事实性问题,如“变法颁布了哪些具体措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史实;第二层级过渡到分析性问题,如“改革措施为何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促使学生思考制度变革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第三层级提出评价性问题,如“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在策略上有何不足”,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分析的视野。这种由表及里的问题序列,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单一事实记忆转向多维因果分析,逐步构建完整的历史解释框架。

三类支架在教学中形成有机整体:问题链激活思考方向,史料组块提供证据支撑,可视化工具规范表达逻辑。以分析“维新派策略失误”为例,学生首先通过问题链明确思考重点,继而从组块史料中提取康有为上书频次、改革节奏等关键信息,最后用多因素分析模板系统归纳策略缺陷。这种整合式设计既保留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又通过结构化支持使初中生能够运用专业方法进行历史解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学生能力提升,教师应逐步撤除预制模板的支持,例如从提供完整问题链过渡到仅给出核心问题框架,最终实现学生独立构建解释体系的教学目标。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启示

本研究通过“戊戌变法”案例的实践验证,表明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具有显著效果。研究显示,阶梯式问题链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史实记忆转向因果分析,超过80%的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构建包含三个维度的解释框架(政治制度、社会基础、国际环境)。结构化史料处理使学生的证据引用准确率提升明显,在归因论述中有意识地结合史料的比例从教学前的不足40%增至75%。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尤其突出,使用因果推理图的小组在解释逻辑性评估中得分普遍高于传统教学组。

参考文献

[1] 汪哮楠.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国际教育论坛,2020

[2] 杨梅珍.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以“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为例.2014,19-20

[3] 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16,3-4

[4] 孙雁.支架式教学在“建筑工程装饰预算”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2014,65-66

[5] 李春霞.论信息化背景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鸦片战争》为例.201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