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立场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生成的实践研究

作者

赵耿蕊

高邮市实验幼儿园开元世家园 225600

引言: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导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其兴趣与需求。大班幼儿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和社会性发展需求,更适宜采用开放、动态的主题活动模式。基于此,教师应以“儿童立场”出发,聚焦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的生成与实践,站在幼儿的视角,理解其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将幼儿的兴趣、问题和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生成的重要来源,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倾听幼儿的声音、捕捉生成契机,并借助环境、资源和家园协作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一、儿童立场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生成的实践意义

儿童立场下的主题活动需要以幼儿的兴趣、问题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动态生成的主题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问题解决,提升认知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将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活动的设计中,往往扮演课程预设者的角色。而儿童立场的主题活动要求教师成为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灵活调整活动内容,提升课程生成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智慧,推动其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相较于固定教材,生成式主题能更好地结合本园、本班幼儿的特点,形成个性化、本土化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家长通过参与课程共建,能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形成家园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这样的方式,将真正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尊重幼儿、支持幼儿”的教育观,优化幼儿的学习体验,对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儿童立场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生成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观察记录的动态评估

观察是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应通过持续观察捕捉大班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在主题活动中,可采用轶事记录、学习故事等质性评估方法,记录大班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及社会性互动,分析其兴趣指向、问题解决策略和发展需求。这种动态评估避免了标准化测试的局限,能够使课程生成更贴合儿童的实际经验,为教师调整支持策略提供了依据。

以“昆虫探秘”主题活动为例,大班的幼儿好奇心较重,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持续在户外观察蚂蚁搬运食物,并自发用树枝搭建各式各样的“蚂蚁通道”。教师通过连续观察与记录,发现幼儿会对蚂蚁是如何交流的产生疑问,便可顺势生成“昆虫的信号”子主题,并在活动中,提供图书、显微镜等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究不同昆虫的沟通方式(如:蜜蜂舞蹈、蚂蚁信息素)。幼儿通过实验(用糖水轨迹模拟信息素)验证猜想,最终展示成果“昆虫信号密码本”,将发现幼儿提问的频次、合作深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儿童立场下大班主题活动的生成,将有效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依托儿童表征的课程生发

马拉古齐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理论指出,幼儿通过绘画、建构、戏剧等多元方式表达认知。儿童立场下幼儿大班主题活动的生成,需要围绕幼儿设计,重视幼儿的表征作品(如:绘画、泥塑、角色扮演),将其视作解读儿童思维的“窗口”。通过分析幼儿的表征内容识别其兴趣焦点、已有经验和认知冲突,将确定主题拓展的方向。这一策略强调了幼儿的话语权,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够避免成人主观臆断,能保障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真正需求。

以“我的社区”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在初期可以鼓励幼儿用积木搭建“理想中的社区”。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多数大班幼儿心思单纯、喜欢玩乐,作品中包含超市和游乐场。但其中有一位幼儿搭建的作品,反复出现了“带滑梯的医院”,并解释:“生病的孩子打针会哭,滑梯能让他们开心。”教师抓住这一独特表征,组织讨论“如何让医院更友好”,生成“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子主题。幼儿通过分组采访校医、设计医院游戏区,最终与家长合作制作“爱心医院”模型(包含:玩具角、壁画等)。活动后,幼儿对社区服务的理解从“功能场所”深化为“人文关怀”,其同理心与社会性发展在表征迭代中清晰可见。

(三)通过问题链推进深度学习

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认为,真实问题是驱动探究的核心。在儿童立场下大班主题活动的生成中,教师需梳理幼儿提出的问题,构建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幼儿的思维从具象向抽象发展。问题链的设定需遵循幼儿的主体,以儿童提问为优先原则,通过追问、反问等支架策略,帮助幼儿将零散问题系统化,使主题探究呈现递进性与连续性,避免活动碎片化。

以“影子游戏”主题活动为例,幼儿将最初的问题集中于“影子怎么变大变小”(科学实验:调整光源距离)。教师延伸提问:“影子永远是黑色的吗?”引发幼儿探索彩色玻璃纸与光影关系。随后,幼儿质疑:“影子能消失吗?”教师借此生成“光与影的对抗”实验(如:用手电筒穿透不同材质物体)。最终,幼儿自主提出“可以用影子讲故事吗”,过渡到传统文化教学“皮影戏创作”综合活动。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推进,使主题活动从科学认知、自然延伸至艺术表达,促进幼儿观察、推理和创造能力的整合发展,将助力幼儿全面成长,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基于儿童立场对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生成系统探索,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揭示以儿童为中心的主题活动,倾听儿童的声音,敏锐捕捉其兴趣与需求,将使大班主题活动从“教师预设”走向“师幼共建”,以此呈现大班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这样的方式,将展现幼儿的探究热情、创造潜能和合作精神,以此深刻体会教师角色转变对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这对教师的专业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持续探索,进一步深化家园社协同机制,拓展课程资源,让儿童立场下的主题活动真正成为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林少萍 , 林华帧 . 大班主题活动 : 小小策展人 [J]. 福建教育 , 2024, (47):54-57.

[2] 周紫阳 . 幼儿大班主题活动价值与创设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4,(12): 55-57.

[3] 叶亚秦 .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班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 [J]. 教师 , 2023, (2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