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提升路径与实践反思

作者

姜丽丽 姜红燕

烟台丰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64000 烟台市清洁能源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264000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参与渠道不畅、公众环保意识不足等。因此,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成为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前置性制度,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环节之一,它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和环境关切,使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公众利益。然而,在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研究并寻求解决之道。

1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1.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1.1.1丰富信息公开内容

环评单位应详细公开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等内容,确保公众能够全面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情况和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同时,对于项目涉及的敏感环境问题(如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饮用水源地影响等)应重点突出、详细说明。

1.1.2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除了传统的政府网站和地方媒体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兴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公开,扩大信息传播范围。针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可采用社区公告、上门宣传等方式,确保信息能够到达每一位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此外,明确信息发布的时间节点,在项目环评初期即开始信息公示,并在关键环节(如环评报告编制完成、审批前等)再次公示,保证公众有足够的时间参与。

1.2创新公众参与方式

优化环评公众参与方式可多管齐下。设计问卷时,兼顾选答与开放问题,发放前精准分析样本,确定范围与数量,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回收率,深入剖析结果。强化听证会功能,提前不少于15天通知并详告相关信息,会中合理安排发言时间,各方认真听取意见并当场回应解答,重要意见组织专门研讨且记录于环评报告与决策中。还可引入多种参与方式,如遇复杂技术项目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专家与公众共探,增强科学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采用网络直播互动,让更多公众实时参与讨论提建议,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升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果。

1.3拓展公众参与主体

1.3.1扩大地域参与范围

对于可能产生跨区域环境影响的项目,如大型流域开发项目、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等,应建立跨区域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区域间政府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将项目信息在相关区域内同步公开,组织联合公众参与活动,收集不同区域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环评报告中综合考虑各区域的利益诉求和环境影响。

1.3.2增加群体参与类型

鼓励环保组织、专家学者、上下游企业等各类群体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组织具有专业的环保知识和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从公益角度对项目提出监督性意见;专家学者能够凭借其专业技术知识,为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上下游企业则能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反映项目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平台,如项目公众参与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便不同群体参与,并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4建立健全意见处理与反馈机制

建设与环评单位需高效处理公众意见。及时反馈方面,公示期后速整理分类,一般性问题7日内于公众参与网站或邮件回复,复杂或热点问题15日内开会研究并详复,回复涵盖感谢、分析、措施及采纳理由。认真处理时,以公众意见为完善依据,对合理部分深入剖析论证,必要时重测环评或调方案,于报告详列采纳情况与影响,还应建立跟踪机制,在项目建设运营全程跟进意见落实,保障环保措施有效施行,促进项目与环境协调发展。

2实践反思:案例分析

某大型化工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初期问题频出。信息公开仅在当地政府网站发简短公告,内容匮乏,周边居民对项目了解甚少,疑虑顿生。问卷调查设计简陋,仅面向周边几个村庄发放且未深入剖析回收问卷,致使公众意见收集成效甚微。听证会通知滞后,议程安排失当,公众发言时间被大幅压缩,居民难抒忧虑与诉求。建设方与环评单位对公众意见回应敷衍,面对关键环境问题未详细解答处理。

后续环评过程中项目方积极整改。信息公开渠道多元拓展,于政府网站、社交媒体及社区公告栏等详尽公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涵盖化工工艺、污染物排放及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重新设计的问卷增设开放性问题,发放范围扩至周边多乡镇及可能受间接影响区域,并深入统计分析,明确公众关注焦点。听证会提前20天通知,合理规划议程,延长发言时间,建设方、环评单位与专家认真倾听公众意见并逐一回应讨论。针对公众所提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漏洞,组织专家重评修订并公示结果。

由此可见,提升环评公众参与有效性需全方位着力。信息公开要全面详实、多渠道发布;参与方式应科学设计、灵活多元;参与主体力求广泛涵盖;意见处理与反馈必须及时认真。实践中需重视细节,问题一经发现即刻整改,如此方能彰显公众参与于环评的价值,推动环境决策科学民主,达成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为生态建设筑牢根基,让公众切实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与监督者,共创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以及扩大参与范围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实践反思和不断改进,可以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浪.新时代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06):93-95

[2]张世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以行动建设美丽中国[J].世界环境.2024(04):16-17

[3]孙萌.城市市容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清洗世界.2024(0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