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与优化设计
谢鹏
371325198906104039
一、引言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装配、焊接、搬运等生产环节,其路径规划需实现“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无碰撞、高效率运动”。传统路径规划多基于预设环境(如固定工位、无动态障碍物)设计,存在明显局限:一是避障能力弱,面对动态障碍物(如其他机器人、临时工件)时,无法实时调整路径,易引发碰撞;二是路径冗余,规划路径存在多余拐点或绕行距离过长,导致作业时间增加、能耗上升;三是场景适配差,针对单一工位设计的路径,难以快速适配工位调整(如生产线重组)或作业任务变化(如更换搬运工件规格)。
随着工业生产向 “柔性化、多机器人协同” 转型,传统路径规划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研究路径规划与优化设计,对提升工业机器人作业灵活性与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核心问题
2.1 避障精度与实时性矛盾
避障设计面临 “精度” 与 “速度” 的双重挑战:一是静态避障局限,传统规划仅提前识别固定障碍物(如设备支架),未考虑作业中临时出现的障碍物(如掉落工件),易出现路径冲突;二是动态避障滞后,对移动障碍物(如协同作业的其他机器人),需实时更新障碍物位置并重新规划路径,但传统算法运算耗时,导致避障响应滞后,引发作业中断;三是避障精度不足,规划路径与障碍物安全距离把控不当,过近易碰撞,过远则增加路径长度,降低效率。
2.2 路径效率与能耗失衡
路径设计未充分平衡效率与能耗:一是路径冗余度高,规划路径存在不必要的拐点(如直角转弯过多)或绕行(如未利用狭小通道),导致机器人运动时间延长,影响生产节拍;二是运动参数适配差,未根据路径特征(如直线段、曲线段)优化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如在曲线段仍保持高速,易导致机器人振动,增加能耗与定位误差;三是多任务路径衔接差,机器人完成多工位作业时,路径未按任务顺序优化(如未按 “就近原则” 规划工位顺序),导致往返运动频繁,浪费时间。
2.3 场景动态适配能力不足
路径规划缺乏对场景变化的适应:一是工位调整适配难,生产线重组导致工位位置变化时,需重新手动规划路径,无法自动生成新路径,适配效率低;二是多机器人协同冲突,多机器人在同一空间作业时,路径未统筹规划,易出现运动轨迹交叉,需人工协调,影响协同效率;三是工件规格适配差,搬运不同尺寸、重量的工件时,未调整路径参数(如重物需降低运动速度),导致作业稳定性下降或效率降低。
三、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优化方向
3.1 高精度实时避障优化
从避障逻辑与算法层面提升性能:一是环境建模优化,采用 “静态地图 + 动态感知” 融合建模,静态地图存储固定障碍物信息,动态感知(如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实时捕捉临时障碍物,构建动态更新的环境模型;二是避障算法轻量化,选择快速搜索随机树、A * 等高效算法,简化运算步骤(如减少路径节点数量),提升动态避障响应速度,确保障碍物出现后 1 秒内生成新路径;三是安全距离动态调整,根据障碍物类型(如固定设备、移动机器人)与运动状态(如静止、高速移动),自动调整安全距离(如对高速移动障碍物增大安全距离),平衡避障安全与路径效率。
3.2 路径效率与能耗协同优化
从路径设计与运动参数双维度优化:一是路径精简设计,采用路径平滑算法(如贝塞尔曲线拟合)消除多余拐点,将折线路径转化为平滑曲线,减少机器人启停次数;同时通过 “最短路径算法” 优化多工位作业顺序,按 “就近原则”规划任务路径,减少往返运动;二是运动参数适配,根据路径段特征调整参数,直线段采用高速匀速运动,曲线段降低速度并优化加速度,避免振动;对重物搬运路径,自动降低运动速度与加速度,提升稳定性;三是能耗监控优化,在路径规划中加入能耗评估模块,优先选择能耗低的路径(如短路径、少转弯路径),同时避免因过度追求节能导致效率下降。
四、路径规划优化的实践适配策略
4.1 场景类型适配策略
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差异化设计:一是单一机器人固定工位场景(如单机装配),采用 “静态避障 + 路径精简” 方案,重点优化路径效率,通过平滑曲线与参数适配提升作业速度;二是多机器人协同场景(如多机搬运),采用“协同规划平台 + 动态避障” 方案,统筹规划路径,避免冲突,同时设置应急避让机制(如低优先级机器人主动避让高优先级机器人);三是狭小空间场景(如设备密集区域作业),采用 “高精度建模 + 小安全距离” 方案,通过精准环境建模确保避障安全,同时最小化安全距离,利用狭小通道缩短路径。
4.2 优化方案落地保障
确保优化策略有效实施:一是硬件适配,配备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视觉相机)确保环境感知精准,选择高性能控制器提升算法运算速度;二是算法验证,通过虚拟仿真(如机器人仿真软件)提前验证优化路径的安全性与效率,模拟动态障碍物、场景变化等工况,避免实际作业风险;三是动态调整机制,在实际作业中实时监测路径执行效果(如作业时间、能耗),若出现效率下降或安全隐患,自动微调路径参数(如调整速度、安全距离),确保持续优化。
五、结论
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与优化需通过高精度避障、效率能耗协同、场景动态适配,解决传统规划避障弱、效率低、适配差的问题,提升机器人作业性能。当前优化仍面临复杂环境建模难、多机器人协同规划冲突、低成本硬件适配不足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如强化学习)提升路径规划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未知场景的自动适配;探索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提前优化多机器人协同路径;同时推动路径规划算法与低成本硬件的适配,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最终构建 “高精度、高效率、高适配” 的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体系,支撑柔性化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伟 , 潘金宝 , 王林琳 , 等 . 基于改进鲸鱼算法和 A⋆ 算法的地面放 线 机 器 人 路 径 规 划 [J]. 现 代 制 造 工 程 ,2023(12):68-75,83. DOI:10.16731/j.cnki.1671-3133.2023.12.009.
[2] 朱宝林 , 许四祥 , 郝奇 , 等 . 等离子去板坯毛刺机器人轨迹规划 与 仿 真 [J].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19,40(2):143-149. DOI:10.3969/j.issn.1673-2057.2019.02.012.
[3] 邵伟芹 , 卢威 , 林聪 , 等 . 基于散列函数算法的智能物料搬运机 器 人 优 化 设 计 [J]. 科 技 资 讯 ,2024,22(17):54-57.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406-504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