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融入小游戏实践的指导策略
杨倩雯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213300
引言: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大班过渡环节的组织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在以往的过渡环节中,教师更注重教育的记录,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是连接不同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班幼儿的常规养成和自主管理能力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聚焦过渡环节中的游戏化实践策略,创设更符合大班幼儿参与的游戏任务,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提升幼儿的学习欲望,实现高效自然的活动衔接。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指导原则
(一)自然流畅性原则
自然流畅性原则强调过渡环节应保持活动的连贯性和自然性,避免生硬的中断和机械式的管理。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过渡环节时,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内在联系,采用自然衔接的方式。大班的幼儿正值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针对于大班幼儿的特征,可适当增加语言提示的抽象性,使用谜语、儿歌等方式暗示活动转换。同时,观察幼儿的状态变化,把握最佳的过渡时机,避免因过早或过晚介入而破坏活动的完整性。因为自然流畅的过渡能减少幼儿的焦虑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一日活动节奏的变化。
(二)游戏化引导原则
游戏化引导原则主张将过渡环节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过程。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游戏设计应体现适度的挑战性和规则性,如:智力游戏、协作游戏等。这些游戏要具有短时性、趣味性、教育性三大特征,赋予了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提升幼儿的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游戏,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提高一日活动环节的转换效率,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
(三)差异适应性原则
差异适应性原则要求过渡环节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对于大班幼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同幼儿在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提供分层指导策略,创设更具包容性的环境,关注其特殊需求,必要时为其提供个性化支持。同时,随着学期推进,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动态,调整过渡的方式和难度,保持适度的挑战性。由此可见,差异化的过渡指导能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良好的过渡体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融入小游戏实践的指导策略
(一)融入认知挑战型游戏
认知挑战型游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应用,更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对其关注,设计适度高于幼儿当前能力的游戏任务,将促进其认知发展。因为大班幼儿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适合开展融入数学、语言等认知元素的过渡游戏。这类游戏不仅能保持幼儿的注意力,还能在自然情境中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把握难度梯度,确保游戏具有可完成性和挑战性的平衡。
例如:教师可以在餐前过渡环节设计“数字密码锁”游戏,提前在走廊墙面设置数字密码盘(1-9),每天更换密码规则,如“相邻数字相加等于 10”、“单数按顺序排列”等。幼儿需破解密码才能进入餐厅。第一周使用简单规则,第二周增加难度,如:加入加减运算。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活络幼儿的思维,提升幼儿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还能有效解决幼儿在候餐时排队等待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符号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延伸“汉字密码”、“图形密码”等变式游戏,形成系列化过渡活动,将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融入社会协作型游戏
社会协作型游戏过渡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通过同伴互动促进社会性发展。大班幼儿正处于合作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在设计一日生活过渡环节时,融入社会协作型游戏,要求幼儿通过团队配合完成游戏任务,将有效培养其沟通能力、责任意识、领导才能、社交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在这类游戏的应用中,要注意真实合作情境的创设,明确角色分工,以便于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例如:在午睡起床的过渡环节,教师可以融入“合作穿衣接力赛”游戏。首先,将幼儿分成 4 组,每组配备一套穿衣道具(外套、鞋子等)。游戏规则:第一位幼儿穿好外套后,需帮助下一位幼儿整理衣领,依次传递完成全组穿衣任务。教师记录每组用时并给予过程性评价,如:最快合作奖、最整齐着装奖等。幼儿通过相互协作,一人负责扣扣子,一人负责翻领子分工完成任务,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穿衣方式,也能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建立自理能力,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三)融入自主管理型游戏
自主管理型游戏过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赋予幼儿选择权和责任,将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及初步的自主意识。教师以大班幼儿为主体,根据大班幼儿的特性,开展需要自我规划和执行的过渡游戏,融入自主管理型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度的选择空间,设置清晰的任务要求和评价标准,将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例如: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转换环节中实施“任务小管家”系统,设计三类任务卡:时间管理类、物品管理类、流程管理类任务。每天由幼儿自主抽取任务角色,佩戴相应标识履行职责。如:时间管理员需要负责观察沙漏并提醒同伴;材料检查员需核对区域材料是否归位。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的完成分管任务,将有效提升幼儿的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随后,教师再逐步提升任务难度,将个人责任升级到小组协调,持续提升幼儿的自主管理水平,将为幼儿持续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融入创意表达型游戏
创意表达型游戏过渡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重要方向,需要教师通过艺术表现形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大班的幼儿表现欲望强烈,想象力丰富,适宜开展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元素的过渡游戏。这类游戏具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更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特征。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创意表达型游戏,引导幼儿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户外活动转入室内的过渡环节,教师可以创设“身体雕塑家”的游戏。通过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如:进行曲、圆舞曲等,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特点,用身体创作“雕塑作品”:有的组成金字塔,有的摆出花朵绽放造型。进阶版中,幼儿需分组创作连续动作的“动态雕塑”。待游戏结束后,教师再通过照片展示和幼儿互评,选出“最具创意奖”,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该游戏不仅实现了自然过渡,还促进了幼儿的空间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融入传统文化浸润型游戏
传统文化浸润型游戏过渡植根于文化历史理论,通过游戏载体传承本土文化。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文化认知基础,适合开展融入传统元素的过渡游戏。这类游戏应精选适宜幼儿理解的文化符号,采用互动体验的方式,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传统文化浸润型游戏,增强幼儿的互动和体验感,促进幼儿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在过渡环节中设计“方言传话”游戏。每天选择一句当地方言俗语,由第一位幼儿通过动作表演传递给下一位,最后一位幼儿猜原意。最后,教师对当地方言俗语进行讲解,让幼儿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农耕文化、孝道传统等。待幼儿掌握一定量的俗语故事后,教师可以开展“俗语故事会”,让幼儿收集家长讲述的俗语故事,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调动幼儿理解与探讨本土文化的兴趣,尝试运用方言进行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结束语
过渡环节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常规养成。教师通过系统探索游戏化策略在大班过渡环节中的应用,将显著提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流畅性和教育质量。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过渡游戏,培养幼儿自主管理、合作交往、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幼小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梦波 .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游戏化策略 [J]. 好家长 , 2024, (72): 44-45.
[2] 唐遐婷 . 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问题与策略研究 [J]. 知识文库 ,2023, (11): 171-173.
[3] 姜漫 . 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 [J]. 儿童与健康 , 2020,(03): 55-56.
[4] 曹丽杰 .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选用音乐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个案调查 [D].天津师范大学 , 2019.
[5] 马媛 .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民间游戏渗透的实践探索 [J]. 教育导刊 ( 下半月 ), 2018, (11):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