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

王巧芝

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 839000

引言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关键环节,已经被广泛纳入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中。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与学科教学分离,注重道德规范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科内容本身对学生品德的潜在影响。数学作为一门理性与逻辑性强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严谨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功能,因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育中,德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德育教育不仅限于道德规范的传授,还包含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德育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学科应当加强德育的渗透,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增强德育意识,将德育目标与数学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数学问题的引导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例如,数学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可以通过概率与统计学的应用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社会公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如何为社会决策提供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认识到数学与社会责任、道德决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正意识。

数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也是德育融合的重要内容。在几何证明等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讨论严谨性与诚信问题。数学证明的严谨性要求每个步骤都需准确无误,这一过程与现实中的诚信要求十分相似。通过对数学证明过程的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同时强调诚信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培养其坚守诚信原则的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中的团队合作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在一些数学活动或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 [2]。例如,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形成解决方案。

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讨论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模型应用中的社会影响,强调数学如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能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案例分析:德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高二数学人教 A 版《数列的概念》为例,在导入数列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递增或递减的现象,比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不仅是抽象的公式和计算,它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接下来,在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从数列的规律性和公正性入手,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说:“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固定的,这种规律性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社会中的公正问题,每个人应当在规则和秩序中获得公平的对待。”在数列的应用部分,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涉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逐年递增,这种趋势如果按照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发展下去,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社会问题,数学不仅是解决学术问题的工具,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诸多挑战。”

结论

总的来说,德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未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建林 .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12(2):1.DOI:10.3969/j.issn.1672-1578.2012.02.077.

[2] 邓颖哲 .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10):1.